返回学校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会计电算化专业(2012-2014)建设规划

作者:admin 时间:2018-08-24 点击数:

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

会计电算化专业(2012-2014)建设规划

项目负责人:?于凌云

项目组成员:?王震?王宁?陈侠?邹澍华?李秀丽?陆松?刘建华

邵勇(徐州金鹰国际购物中心总经理)

李慧(用友软件有限责任公司徐州公司技术部经理)

一、专业需求论证

(一)行业背景

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需求大大增加。会计岗位是企业不可或缺的岗位,不同规模的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层次有所不同,一般地大中型企业对高、中、初级会计人员均有需求,而中小型企业,特别是在公司发展初期,对既熟悉法律法规,又懂得会计业务核算的初、中级会计人员的需求量较大。为建立健全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会计人才培养机制,财政部于2010年9月发布了《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为各类层次会计人才的培养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社会需求

徐州地处淮海经济区域的中心,拥有着机械制造业和服务业两大传统优势产业。国家及省市出台的“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特别是江苏省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决策,为徐州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契机。据统计,截止2011年6月底,徐州市注册登记的中小型企业七万多家,其中上半年新开业四千多家。有企业,就需要会计。以中小企业为例,按每个企业配置3-4名会计人员计算,徐州市每年新增会计工作岗位约1万个。目前很多中小企业受规模、人员编制、成本效益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只聘任会计服务公司的兼职会计人员从事记账业务。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和内部管理要求的提高,他们对具有较强业务能力和熟悉财经法规的中、高层次会计人才的需要也会随之增加;同时现有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称水平也需要通过培养得以提高。可以看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为会计电算化专业发展提供了机遇。我们将立足地方产业经济,通过加强专业现代化建设,培养一大批通晓会计法规,精通会计实务的初、中等层次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同时,通过开展会计从业资格等社会培训,提高现有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三)专业定位

目前,我们所面对的是中小型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要。根据调查,一般中小型企业对会计岗位的设置包括:出纳、收银、核算、记账、仓储管理、成本、总账等岗位。毕业初期,学生从事出纳、收银、仓储管理等岗位的比例在90%左右,一般在两年以后逐步转向核算、记账、成本、总账或更高层次的专业岗位(审计、财务总监)等。因此,我们将培养目标定位为熟悉会计法规、掌握一定会计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会计实务操作能力,持有会计从业资格或其他相关职业资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四)现有基础

1.初步建立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模拟实训+实境演练+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专业能力全过程培养,并将会计从业资格考证课程嵌入课程体系中,实现双证融通。

2.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初步构建了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能力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将会计职业能力分解为基础能力、功能能力和拓展能力三个方面,围绕基本人文素养、职业岗位需求、学生个性发展和再学习能力培养设置课程。

3.改革教学模式,实施模块化教学,在财务会计等核心课程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模拟教学、情境教学等模式,借助于网络教学软件,充实模拟公司业务,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4.已建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立了由职业经理人、企业财务总监等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开办了企业冠名班,引入了苏果、金鹰等现代化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深化企业合作,实现校企共赢。

5.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建有会计手工实训工场、企业理财综合实训中心、会计分岗位实训中心、ERP会计软件实训中心等多个校内实训基地,建立了以苏果、苏农、雨润、金鹰等公司为主体的校外实训基地。

6.注重师资队伍建设,目前本专业专任教师全部为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硕士以上教师占12%,中级职称占40%,高级职称占30%,外聘会计师以上资格的兼职教师占16%人,高级会计师资格2人。本专业拥有市拔尖人才1人,省专业带头人1人。

7.校本教材及数字化资源库建设初见成效,逐步开发核心课程校本教材及有关专业课程实训手册,主要有《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纳税实务》、《ERP沙盘教学手册》等。同时,以网络实训室为基础,以网中网教学软件、用友会计软件为平台,建立了岗位会计实训、综合实训、企业理实一体化实训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实现实境演练。

(五)存在的不足

1.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对接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2.现有的课程体系与会计职业能力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

3.专业教师深入实践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与“教师即是专家”的要求尚有差距;

4.兼职教师评聘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建设目标

(一)建设总目标

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以职业岗位定位准确,专业教学特色鲜明,服务社会效益显著为原则,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健全工学结合运行新机制,培养职业道德水准高、业务能力素质强的会计专业技能型人才,把我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打造成为淮海区域领先,全国范围知名的省级品牌专业和国家示范专业。

(二)建设具体目标

1.进一步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强专业群建设,申办1个新专业—会计与审计专业,完善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的“模拟实训+实境演练+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优化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三以一化”的“能力递进式”课程体系。

2.深化改革教学模式,开发教学案例、建立模拟公司,创设岗位实境,构建融教学与工作为一体的具有职业特质的专业环境;

3.开展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新增4家校企合作企业,扩大定单培养和冠名班教学;

4.将行业企业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开发5本校本教材及实训手册,完成核心课程课件开发;

5.专业教师深入企业顶岗实践,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同时引进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稳定兼职教师队伍,2013年达到25%。实现教师进企业,专家进课堂;

6.改革评价模式,进一步完善“双主体”考核(学生、教师)、“多主体”评价(行业、企业、学校等)、“多形式”(课程、项目、任务考试、职业资格考证、技能竞赛)推进的考核评价体系;

7.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实现教学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三、建设思路

按照“课程改革为核心、师资队伍是关键、实训条件为基础”的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校企合作,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实现共建共享,营造具有职业特质的专业文化氛围,完善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体系,打造一个特色鲜明、示范性强、辐射范围广的省级品牌专业和国家示范专业。

1.进一步完善基于工作过程的“模拟实训+实境演练+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服务区域经济,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技能型会计人才。

2.优化课程体系,按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需要,创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能力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

3.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营造职业情境,引入行业和企业标准开发校本教材,编写《收银技术手册》、《纳税指导书—小型制造业》、《纳税指导书—小型服务业》等一批校本教材。

4.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共建共享,提升实训基地的教学及培训功能,通过组织技能大赛、考级考证、社会培训等活动发挥专业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科研水平,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兼职教师队伍,打造优秀教学团队。

6.健全管理制度,完善内部管理,促进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7.进一步完善以突出专业能力与全面素质的“双主体”、“多主体”、“多形式”的考核评价体系。

8.加强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提高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水平。

四、建设内容

(一)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拟实训+实境演练+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面向中小企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熟悉财经法规、通晓会计理论、熟练会计核算、胜任财务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深入调研,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同时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一个体系、多重结构、注重融合、强调特色、突出素质”的具有中等职业教育鲜明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模拟实训+实境演练+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实现理论教学与职业岗位培训零距离。模拟实训是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核心专业课程中使用模拟实训资料分项目同步实训。实境演练是在企业理财实训中心、ERP企业沙盘创业中心等实境场所,将企业发生的真实业务,按照真实的处理过程加以再现,在企业会计主管和专业教师共同指导下,学生以会计人员的身份进行全真的业务处理。顶岗实习是学校与企业加强协调合作,校企共同制定顶岗实习计划,共同组成实习指导教师团队,共同实施顶岗实习学生的教育、管理、考核、评价。

2.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

继续完善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的“能力递进式”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按照实际工作过程、任务和情境,建立围绕工作岗位需求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新型项目课程体系。以岗位为依托,根据能力需要设计项目课程,形成“能力递进式”模块化课程结构,即“职业能力——能力模块——项目课程”的结构体系。将会计职业能力分解为基础能力、功能能力和拓展能力三个方面。各项能力又分为核心能力、相关能力和基础能力三个子模块。第一部分基础能力,紧紧围绕基本人文素养、职业道德、法律运用能力和专业意识的培养,划分不同的项目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第二部分功能能力,紧紧围绕职业岗位要求,划分会计岗位群,设计相应的能力子模块。这一部分涵盖了大部分专业核心课程,并将职业资格证书等社会考证纳入其中。第三部分拓展能力,是针对中职学生专业特长、个性发展、再学习能力培养而设置。

文化基础课程体系构建遵循为专业服务、为学生人文素养服务的“两个服务”原则,在设计项目课程时,基础能力、功能能力和拓展能力中均设置文化基础课模块,围绕不同专业能力的项目教学要求,基础能力中的文化基础课注重基本人文素养和基本计算能力的培养,而功能能力中的文化基础课子模块则注重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办公文档处理能力、综合计算分析能力、专业法律运用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选修课的设置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社会适应性及终身学习理念的培养和树立,提高学习能力。

3.课程内容改革与创新

结合专业特点,密切关注与本专业有关的财政规章和最新法制动态,不断追踪行业发展和职业岗位需求调整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并开发财经政策解读性课程,在综合案例课程和教材的开发中,将原有若干科目教学内容按照职业活动的特点和要求进行整合,调整增加小键盘数据录入教学内容,开发《增值税与营业税暂行条例解读》、《ERP电子沙盘》、《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等课程。深入各类企业广泛调研,引入行业职业标准,完善课程标准。开发符合专业特色和学生实际的《收银手册》、《出纳手册》、《纳税指导书—小型制造业》、《纳税指导书—小型服务业》等校本教材。

4.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结合不同专业课程特点,加强实践教学,探索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拓展现代化网络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实践操作能力。

进一步完善《基础会计》的项目教学法、《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的案例教学法、《财务会计》情景模拟和岗位模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形成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全面发展的“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群。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环境,形成完整的包括“认知实习→任务驱动→项目落实→模块整合→全程实训→企业顶岗”六步骤实践教学体系。

充分利用企业资源进行专业文化建设,教室、实训中心布置具有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指导学生阅读会计方面的报刊、书籍,浏览会计专业网站,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有关信息,了解真假会计信息的识别方法,聘请行业专家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聘请优秀毕业生作专题报告,传授工作中的业务处理技巧,聘请审计人员和经济案件的办案人员对典型经济案例进行剖析,达到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和警示教育的目的。

5.教学资源库建设

建设数字化出纳仿真实训单元、纳税申报仿真实训单元、基础会计项目实训资源库、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教学案例资源库、核心课程教案库、考核试题库等。建设审计信息化、财税一体化网络实训教学平台,完成《财务会计》精品课程建设,新建《基础会计》精品课程。

6.评价模式改革

在教学改革中不断改进考核方式,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建立突出专业能力与全面素质的“双主体”考核、“多主体”评价、“多形式”推进等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根据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强调能力为本,学校考核与行业企业考核相结合,实习单位的评价构成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主要课程(项目)制订考核大纲,实行分项考、过程考、岗位考、自选大型作业、综合考、现场考等多种形式,在课程成绩中体现能力考核,将学生主动提问、课堂辩论、案例讨论等作为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的考核予以评价,发现和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二)师资队伍建设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坚持“培养为主、引进为辅、专兼结合”的原则,以理论基础扎实、实践技能过硬为标准,培养引进专业带头人,带领完成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发展;以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和课程开发为核心,培养专业骨干教师;以加强实践锻炼和专业课程教学水平为核心,培养双师型教师;为加强实践教学力量,积极聘请有经验的行家里手、企业专家为本专业的兼职教师,从而打造出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实践技能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爱岗敬业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

1.专业带头人的培养

计划培养2-3名专业带头人。要求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基础理论扎实、人文素养丰厚、实践教学能力突出且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通过参加培训、考察、进修、学习与交流、参与企业实践活动等措施使专业带头人具有较强的组织教学、培训、科研及实训基地建设的能力,成为引领专业发展方向的领军人物。

2.骨干教师的培养

计划培养3-5名骨干教师。要求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实践教学能力突出,并取得“双师”证书,通过参加考察、进修、在职或“双师”培训以及到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顶岗锻炼等措施使骨干教师能出色完成教学研究、教材修订及教学示范等工作,同时还能协助专业带头人做好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工作,从而形成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的力量,带动专业整体的发展。

3.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

优化专兼职教师结构。积极拓展渠道,有计划地从企业、会计师事务所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良好职业道德的专业技能能手作为兼职教师。一方面让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教学指导,参与教学改革、课程开发及实训基地的建设;另一方面对兼职教师进行职业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培训,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计划2012年专兼职教师人数比例达到20%,2013年达到25%。

4.“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鼓励教师参加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职业资格考试,取得相应执业资格证书,2012年会计电算化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5%,2013年达到90%。另外,加强“双师型”教师的顶岗锻炼,要求每位专职教师每两年顶岗锻炼不少于2个月,强化“双师型”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熟练掌握职业岗位对专业技能的要求,充实更新教学内容。并通过帮助合作单位解决实际问题,强化校企间的合作与互动。

5.教师进修与培训

多途径提高教师个人基本素质。学校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岗前培训、计算机培训、在职进修、委托企业培训、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等多种途径,帮助教师提高个人基本素质和水平。提高硕士学位获得者及副高职称的教师比例,2012年使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达到8%,使在职教师中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比例达到25%,2013年分别达到10%、30%;对那些非师范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及企业调入的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并且通过考试获得相关的证书,实施“青蓝工程”,促进青年教师尽快胜任教学工作,并分期分批到企业进行顶岗锻炼,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6.师资队伍建设机制

完善教师培训、评聘及考核机制。按照“培养为主、引进为辅、专兼结合”的原则,制订并完善《专业教师培养规划》,形成分类分层教师培养梯队。(1)完善《专业带头人培养与管理办法》、《骨干教师培养与管理办法》,保证培养工作落实到位;制订《高级人才引进办法》。重点引进急需的专业领军人物、专业主干及重点课程的急需教师,使骨干师资队伍的总体水平大幅度提升。(2)制订《岗位培训方案》,建立岗前培训制度、发挥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优秀教师“传、帮、带”的作用,加强对新教师的培养。(3)完善《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管理办法》,建立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的制度,为专业教师专业实践提供时间、经费等保障,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开展社会服务,营造教学水平与实践能力并重的专业师资培养环境。(4)根据专业的实际需要,聘请行业、企业能工巧匠或专家担任兼职教师,通过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明确兼职教师的聘用条件,工作职责,聘任程序及考核评价奖惩办法等,建立较为灵活的引入和退出机制,形成相应地激励和约束机制。(5)全面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管理办法》,推行教师职务聘任制,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明确教师的责、权、利,完善教师的聘用、解聘、培训、考核、奖惩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等制度,建立起教师上岗、转岗、待岗、下岗的动态管理机制。

(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1.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体制机制建设

成立校系两级校企合作工作机构,制订并完善《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管理办法》、《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校企合作工作考核办法》、《学生顶岗实习指导手册》等相关制度、规定;为保障企业、学生的权益,校企双方经沟通、协调,签订《学生顶岗实习协议书》,对学生实习的管理、考核、责任保险、实习报酬、劳动保护、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方面均作明确的规定。

2.校企合作模式创新

加大校企合作模式探索与实践的力度,积极探索实施“基地融合型”、“项目合伙型”、“订单融入型”等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聘请企业财务总监、财务经理、资深会计人员等企业智力资源,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等。利用专业教师的理论优势和教学经验,与企业共建项目,申报行业协会课题,提升企业关于内控、纳税筹划、全面预算等管理能力,对校企合作单位会计人员有针对性地给予专项(职称考试辅导、职称论文撰写等)培训,优势互补。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开办“冠名班”,校企双方依据职业岗位标准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三年级进入企业相关岗位,企业人力资源有保障,实现校企共赢。

3.校企资源共享建设

校企资源共享,相互提供技能咨询、人才互聘、文化共建等服务。专业老师利用自身的知识和技术优势,提供咨询服务,企业行家利用自身工作经验,提供技能指导;企业聘请学校教师担任驻厂会计师,提供管理服务,学校则聘请企业的会计人员担任驻校首席专业教师,为学生实践教学服务;学校与移动公司签订“共建创业园协议”,为学校学生校内进行创业实践提供帮助,并将企业文化和理念有机融入学校文化之中,推进学校专业文化的建设。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通过合作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咨询、市场开拓及项目实施等方面的优势互补。

4.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与用友软件公司、厦门网中网软件公司共建校内会计分岗实训中心、生产管理实训中心、供应链管理实训中心、ERP企业沙盘创业中心、连锁经营模拟实训中心;与省内的江苏苏农农资连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京雨润集团、金鹰国际购物中心、苏果超市有限公司、徐州中诚联合会计师事务所等企业共同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会计电算化及用友软件培训基地。与厦门网中网软件公司、用友软件公司等在教学软件开发方面进行深度合作,教师发挥专业优势,根据教学规律和教学经验,参与软件的二次开发与测试,使软件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提高软件的经济效益。

5.顶岗实习模式创新

学校、企业加强协调合作,共建联合管理机构,实行全程综合化管理。校企双方根据专业和学生的特点,共同研究和制定顶岗实习学生管理办法。校企共管实训实习教学过程,按照人才培养的目标,根据实习岗位和实习内容,共同制定顶岗实习计划,加强实习过程监控。学校和企业联合,结合企业基本工作岗位要求,进行有针对性地顶岗实习前教育和培训学习,提高学生对企业和岗位的认识,共同确定由专业实习指导教师、职业导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组成的实习指导教师团队,指导学生并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学生评价体系实行校企双向评价机制,采用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评价和企业指导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校企双方共同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和评价过程的实施,保证评价与考核的科学性。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社交能力、适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确保顶岗实习质量,为校企双方的进一步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五、专业建设进度

建设内容

2012年12月

(预期目标)

2013年12月

(预期目标)

2014年12月

(预期目标)

人才

培养

模式

与课程

体系

改革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调整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拟实训+实境演练+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强专业群建设,申办会计与审计专业,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完善“模拟实训+实境演练+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总结得失,取得成效;形成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群(链),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完善“校企一体,能财会商”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总结得失,取得成效,进一步修订并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2.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

按工作过程、任务和情境设置模块化课程结构,构建适应不同职业岗位需求的“能力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

进一步开展专业调研,细分职业岗位能力需要,评价反馈并完善“能力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

进一步开展专业调研,细分职业岗位能力需要,评价反馈并完善“能力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并根据岗位需求进一步完善专业课程标准。

3.课程内容改革与创新

按“职业能力——能力模块——项目课程”的模块化课程结构,构建适应不同职业岗位需求的文化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组成的“能力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

根据市场调研继续开发新课程,调整原开发课程内容,完善核心课程标准,开发校本教材。

根据市场调研,专业教师与行业专家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结合企业岗位调整原开发课程内容,完善核心课程标准,开发校本教材。

4.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根据课程特点,创新教学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网络教学,进行专业文化建设。

多种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网络教学,加强专业文化建设,提升软实力。

多种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网络教学,加强专业文化建设,提升软实力。

5.教学资源库建设

建设精品课程及仿真实训单元、生产流程模拟等软件资源。

进一步建设与完善精品课程及仿真实训单元、生产流程模拟、财税一体化等软件资源。

建设并完善精品课程、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的虚拟仿真实训单元、财税一体化等资源。

6.评价模式改革

建立“双主体”、“多主体”、“多形式”校内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

完善“双主体”、“多主体”、“多形式”校内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使之更科学、全面。

根据实施情况,完善“双主体”、“多主体”、“多形式”校内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使之更科学、全面。

师资

队伍

建设

1.培养专业带头人

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通过培训、考察、进修、参与企业实践活动等提升把握专业发展方向的能力,能带领专业教学团队开展专业建设,并具有一定知名度。

加大专业带头人培养力度,根据培养标准再确定2名培养目标,进一步增强专业师资团队力量。

加大专业带头人培养力度,根据培养标准再确定2名培养目标,进一步增强专业师资团队力量。

2.骨干教师培训

培养骨干教师2名,专业理论扎实,教学经验丰富,能把握专业发展动态和前沿理论,协助专业带头人做好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

增加3名培养对象,使其具有先进的专业发展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改进教学评价方法等。

增加3名培养对象,使其具有先进的专业发展理念,丰富的教学经验,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并能更好地协助专业带头人做好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

3.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

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能手,承担实践教学指导,参与教改、课程开发及实训基地的建设;同时加强对其职教理论方法的培训,提高专业教学水平。

续聘或改聘兼职教师,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提高兼职教师教学水平。

继续聘请3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形成兼职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实施及教学评价的机制。

4.“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先进教学理念、系统掌握会计理论、掌握会计实践技能,具有很强的教学和科研能力的高素质的“双师型”专业教学队伍。

继续实施教师教学能力与职业技能的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

继续实施教师教学能力与职业技能的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

5.教师进修与培训

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帮助教师提高个人基本素质和水平;增加高学历高职称教师的比例,优化师资队伍。

通过完善教师进修与培训的制度,进一步创造条件,使教师的基本素质和教学水平有更大的提高。

通过完善教师进修与培训的制度,进一步创造条件,使教师的基本素质和教学水平有更大的提高。

6.教师培训、评聘与考核机制建设

建立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教师管理体系,完善教师的评聘、培训、考核、奖惩等制度,实现动态管理机制。

进一步完善教师的评聘、培训、考核、奖惩等制度,保进专业师资队伍的长期稳定健康地发展。

进一步完善教师的评聘、培训、考核、奖惩等制度,保进专业师资队伍的长期稳定健康地发展。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1.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体制机制建设

制订或完善相关制度、规定

继续完善相关制度、规定,深化“校企合作”,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继续完善相关制度、规定,深化“校企合作”,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2.校企合作模式创新

积极探索实施多种校企合作模式。

总结上年校企合作模式成效,校企合作常态化、高效化。

总结上年校企合作模式成效,校企合作常态化、高效化。

3.校企资源共享建设

校企发挥各自优势,资源共享,相互提供技能咨询、人才互聘、文化共建等服务。

总结经验,将已有项目向纵深推进,不断创新,进一步拓展校企资源共享项目。

总结经验,将已有项目向纵深推进,不断创新,进一步拓展校企资源共享项目。

4.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校企共同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培训基地、项目研发和推广中心,校企共同使用、共同管理。

新建2家校外实训基地、充分利用培训基地资源、深度参与项目研发和推广,实现实训基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新建2家校外实训基地、充分利用培训基地资源、深度参与项目研发和推广,实现实训基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顶岗实习模式创新

校企加强协调合作,共建联合管理机构,实行共同全程综合化管理。

校企加强协调合作,共建联合管理机构,进一步实行共同全程综合化管理。

校企加强协调合作,共建联合管理机构,进一步实行共同全程综合化管理。

六、专业建设资金预算

根据重点专业建设目标和建设计划,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项目预算总投入为500万元。具体筹措方式为:申请中央财政投入250万元,省级地方财政投入70万元,行业企业投入20万元,其他投入160万元。全部资金用于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方面205万元,用于师资队伍建设方面96万元,用于校企合作建设方面199万元。在全部开支中,中央财政投入资金用于设施设备的投资48万元,占中央财政拨款的19.2%,用于师资培训进修的开支为24万元,占中央财政拨款的9.6%。

七、专业建设保障措施(一)组织保障

加强组织机构建设,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示范校建设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学校示范校建设工作,确保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成立以系主任为主要负责人,以骨干教师为组员的专业建设团队,落实人员,明确责任,确保专业建设顺利进行;成立由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专业建设出谋划策,提高专业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成立党委书记为领导的专业建设教学督导小组,负责专业管理督导等;成立以专业带头人为组长的建设小组,全面负责课程改革、课程资源建设工作。

(二)资金保障

专业建设资金主要来源分为中央财政投入、省级地方财政投入、行业企业投入和学校自筹等四个方面。其中中央财政计划预算投入250万元、省级财政投入预算70万元、行业企业投入20万元、学校自筹160万元,总计500万元。为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校企合作机制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

(三)师资保障

根据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打造一支由企业会计专家、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组成的教学和实践能力强的师资团队。在未来两年,专业教师的学历、职称、理论知识、实践能力、教学水平得到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占90%以上,形成稳定的外聘专家队伍,为会计电算化专业发展提供师资保障。

(四)实训设施保障

学校通过自筹资金和校企合作等形式,建有企业理财综合实训中心、ERP会计软件实训中心等多个校内实训基地,建有校外实训基地十几所。在未来两年学校还将对实训场所进行投资,并加大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提高实习实训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为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提供设施保障。

八、专业建设预期效益

通过重点专业建设,到2013年,会计电算化专业办学条件显著增强,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创新,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建立了一支理论扎实、技艺精湛、团结协作的专业教师队伍,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校企合作形成长效机制,培养出一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达到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示范性学校重点专业建设项目的要求。

(一)专业建设及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提升

广泛调研,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能力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按照实际的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

(二)教学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得到提高

通过设计教学案例、创设岗位实境,构建了融教学与工作为一体的具有职业特质的专业环境,开发了校本教材、实训手册,加强了精品课程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得到综合开发和利用。

(三)完善评价体系,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完善了“双主体”考核、“多主体”评价、“多形式”推进的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评价,引进企业工作标准,重视企业用人单位的终极评价,加强对学生社会实习指导和管理。

(四)师资建设得到加强,形成了一支优秀教学团队

教师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教学水平得到提高,取得执业资格和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比例提升,兼职教学队伍稳定,形成了一支在社会上有较高知名度、具有专业发展能力、团结协作的优秀教学团队。

(五)健全校企合作机制,提升实训基地功能

在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健全校企合作机制,与多家知名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在员工培训、学生实习就业、教师顶岗锻炼、项目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实现了校企双赢。

管理系会计电算化教研室

??????????????????????????????????????????????2012年3月

版权所有@江苏省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    地址:江苏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蟠桃山路31号 邮编:221004   备案号:苏ICP备2022006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