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规划方案

来源:  时间:2018-08-29  点击数:

徐经贸校〔2012〕42号

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规划方案

为主动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实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努力完成学校“十二五”发展目标,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把我校建设成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根据我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和《三年主动发展规划(2012年—2014年)》,结合学校建设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的契机和学校今后发展实际,特制定本实施规划。

一、专业建设背景

“十二五”期间,是徐州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和基本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是全面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徐州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时期。《徐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了未来几年徐州职业教育发展主要目标是:推进徐州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相适应,打造具有徐州特色的区域职教高地,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学校和省级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15个;与振兴老工业基地进程同步,建设淮海经济区技能型人才培养高地和劳动力资源配置中心,紧密围绕徐州四大产业、新兴产业发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新增劳动力输出转移,调整专业布局,优化专业结构,重点发展工程机械、矿山机械、现代农业、食品加工、医药技术、财经商贸服务、现代物流等专业,基本形成与产业结构相适应、学校分工合理、行业特征明显、各具特色优势的专业布局。

近年来,徐州市政府根据我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社会发展战略布局的需要,相继对中等职业教育布局调整、品牌专业建设、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师资素质提高等方面做出了战略性规划和操作性布局,明确把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等专业的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实现我校职业教育跨越发展提供了鲜明的政策导向和强大的发展合力,形成了更加有利的快速发展态势。

二、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更新观念,围绕增强学校吸引力,按照“一体两翼”的专业建设格局,对学校专业建设进行科学谋划,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和专业发展目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及时跟踪区域人才需求的变化,积极发展竞争力强、就业形势良好,能为区域经济作发展做出贡献的专业。稳步发展具有地区、行业特色的专业,形成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符合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需要、专业数量与学校规模相适应、专业结构合理、特色和重点专业优势明显的专业发展格局。

三、专业建设基本原则

(一)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原则

专业设置要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保持专业结构相对稳定的同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地方产业调整对人才需求变化,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区域经济的发展给学校专业建设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而学校的专业建设也必将与区域经济建设紧密联系,为江苏省的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培育人才,为江苏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二)资源优化配置原则

专业建设要根据师资力量、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实训场所等基础条件,体现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和可利用社会资源,实现学校自身资源和可利用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彰显优势特色原则

专业建设要集中体现学校特色,应立足江苏,面向全国,立足基层,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建立以品牌特色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和专业链,形成专业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专业结构布局。

四、专业建设目标

我校今后三年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加强专业建设规划,加强专业与产业、行业、岗位吻合度的建设,形成主动服务产业发展的专业建设和动态调整机制,围绕国家示范校四个重点建设专业,以省市级品牌专业、特色专业、联院重点建设专业为抓手,精心培育品牌专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促进专业建设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学校将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进一步开发新专业,改造老专业,打造商贸类、会计类、机电信息类、工艺类等专业群和专业链,整合优化系部和专业设置,努力打造品牌特色专业,形成更为科学合理的专业体系。具体目标是:

1.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新增服务外包等1-2个五年制高职专业、2-3个三年制中职专业;

2.以国家示范校建设为契机,重点建设会计电算化、物流服务与管理、计算机应用和汽车运用与维修等四个中职专业;

3.创建物流管理、会计电算化、装潢艺术设计等3-4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创建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动漫游戏等5-7个市级品牌、特色专业。

4.以学院重点建设专业视导为契机,进一步推进院级应用电子技术、会计电算化2个专业建设进度。

五、专业建设具体措施

学校各项工作的改革和创新都要围绕专业建设目标进行;要加大对专业建设的投入,确保专业建设经费逐年递增,形成以财经商贸类专业为主体,以机电信息类专业和工艺美术类专业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专业格局,实现专业布局的科学化、合理化。各专业大类又分别以品牌、特色专业为引领,形成专业群和专业链,实现专业的纵向、横向健康发展,努力把学校的专业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以更新观念为引领,确立学校科学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理念

1.在学校发展上,职业学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要以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统一全体教工的思想,树立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市场意识和经营学校、服务学校的理念。继续落实“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机制促校”的发展战略,以改革和创新推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2.在人才培养上,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培养目标更加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要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方针。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不是把学生培养成工具,而是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目标要做到突出职业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并重。

3.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突出高职教育技能性特征的同时,还应确立人文精神的教育理念,深入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

(二)以专业建设为重心,打造科学专业体系

1.切实开展专业调研论证。结合深刻变革的经济社会形势,结合江苏省推进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特别是要抓住省委省政府建设南京、徐州两大商圈的契机,结合徐州市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实际开展专业调研论证。把握专业的人才需求状况,确定专业面向的主要岗位群,了解专业的竞争院校,定位专业方向,剖析专业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充分听取政府职能部门的意见、建议,明确专业所对应的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人才需求的层次与走势,综合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对专业建设的评价与建议,有针对性、有前瞻性、有实效性地开展专业的调研论证。

2.理性整合专业设置。根据人才市场需求、企业用人需要和国家颁布的职业岗位,建立专业设置的动态机制,重点建设面向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的品牌特色专业,加强贴近区域产业,尤其是商贸服务、新型工业化等领域的新专业建设;进一步突出自身优势,科学地整合专业结构体系,打造优势专业群。

3.科学确立专业建设规划。按照“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文化引领”的专业发展思路,制定专业建设规划,做到目标明确,定位准确,特色鲜明,措施得力,逐年落实。通过打造社会适应性强、技术含量高、有地方特色和行业优势的品牌专业,培育具有职业实践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

(三)以提升质量为核心,构建新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1.改革考试、评价模式。建立以素质为目标、以能力为核心的适应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的质量评价标准,探索“以赛代考、考赛合一”,“理论 + 实践”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

2.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促进学校专业设置、课程结构,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等方面改革,推动教学常规工作的创新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引导教师坚持在岗学习和校本研究,重点完善课程单元设计和整体设计,将教材内容按岗位能力要求转化为教学内容,实现由课本到实践的转变。组织开展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的“五课”教研工作和省市级研究课、示范课的“两课”评比活动。

3.引入社会评价。以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等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吸收用人单位参与,建立质量反馈、分析评价信息系统;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全员、全面、全程”课程质量监控的长效运行机制。

(四)以校企合作为纽带,促进校企深度融合

1.健全校企合作机构。校企合作是职教的必由之路。按教育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要求,成立由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学校组成的校企合作机构,协调合作办学共建事宜,各系建立相应的校企合作机构,负责校企合作事项,与企业合作共建校企合作共同体,大力推动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化办学,促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健全由行业、企业、学校等方面人员参加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教材建设委员会和教育教学评价机制,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参与学校建设、教学和管理,

2.完善校企合作考核细则。进一步落实以“校企共同实施专业建设、产学研、订单培养、教师顶岗锻炼、专家讲学、学生实习就业及设立奖教金、奖学金”为主要内容的合作协议。每年加以考核,在巩固原有校企合作企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广度,促进校企深度融合。

3.创新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立在校企合作办学框架下,融企业化运作管理模式于一体的校系两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强办学活力。引进企业化管理模式,各系校企合作项目将实行准企业化、市场化运作模式,以保证校企双方的合法利益,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发展、互利共赢。

(五)以实训基地建设为平台,提高实训基地建设水平

1.设立专项建设资金。到2015年,除上级专项资金以外,校财政预算外资金,年均投入500万元以上。按照“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的思路,与行业企业联合建立“校厂一体”实训实习基地,引进、共享企业生产设备、技术人员、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实现校企互利双赢和共同发展。加大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015年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保持在150个左右。

2.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训基地。在实训基地建设中,要广泛听取行业企业专家在总体布局、设备配置、环境布置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跟踪技术进步,科学设计流程,合力配置设备,建设与行业企业生产技术同步、具有真实职业情境、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训基地,基本实现与企业实际工作环境的“零距离”对接。同时,切实做到“建好、用好、管好”,发挥实训基地的功能作用。实现由省级紧缺人才实训基地到省级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再到国家级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的不断提升。

3.创新教学环境。构建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环境、实训环境和教室环境。要把工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实现优秀工业文化进校园、优秀企业文化进课堂。重点建设科学合理、先进实用、设施配套的现代化技能教室、实训教室和工厂化教学环境。

4.扎实推进技能大赛。以实训基地为平台,积极做好各级技能大赛的组织、选拔、集训、参赛工作,实行目标责任制,加大奖惩力度,要将比赛纳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把竞赛转化成学校办学的常规性活动。同时积极开展职业资格考证工作,将考级考证有机嵌入日常教学。

(六)以人才强校为关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教师师德评价、考核、监督、奖惩制度,形成师德师风建设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要按照德才兼备、师德为先的要求,坚持把师德建设摆在师资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引导和激励广大教师树立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优良品质,把个人奋斗融入到学校改革发展之中,努力为学校发展建功立业。

2.切实加强师资规划建设。要牢固确立教师是学校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营造以教师队伍为主体,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和人才成长环境。结合学校事业发展需要,制定实施“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壮大师资队伍、优化师资结构。提高人才引进层次和质量,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计划地实施名师培养工程、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双师型”教师培养工程、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工程、教师全员培训工程。强化制度管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任务落实。努力建立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完善人才培养制度。

3.提高教师业务智能。鼓励教师进修提高、参与各级教科研课题的研究。承担教科研课题,保证研究经费,教师每年要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发表论文。认真落实教师专业发展成长规划,在规划时间达到规定要求。

4.提升教师职业实践能力。有计划、有落实、有考核地组织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顶岗实践、挂职锻炼。修订完善教师参加职业技能比赛的政策规定。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和相应专业的考级考证,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促进教师向“双师型”转化。

5.实施“青蓝工程”。以老带新,引导青年教师成长,培养一批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德才兼备的青年教师,使之成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6.加大建设经费投入。学校设立师资队伍建设专项经费,包括教师培养培训、教学科研、人才引进等,其中每年用于教师培养培训的经费不低于学校总收入的3%,每年用于教学科研的专项经费占学校总收入的2%以上。

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

2012年10月15日

 

版权所有©江苏省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    备案号:苏ICP备2022006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