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风建设引领班级管理

来源:  时间:2018-08-29  点击数:

以学风建设引领班级管理

江苏省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管理系曹锋

加强学风建设,是职业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学风建设中许多组织、宣传、检查、控制等细致而具体的工作环节,面对学生开展,因此,深入了解我们工作的对象,研究解决当前班级管理与学风建设中的新问题,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是班级管理的重心。

一、正确理解与把握班级学风建设的特点

班级学风建设特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复杂性。这既由职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所决定,也由外界大环境影响所至。职校学生身心发展有其自身生理、心理特征;有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影响;还有学校文化、教师教风的影响。此外,社会转型深刻影响着教育的变革,新旧教育观念和理想的碰撞,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上存在的拜金主义、弄虚作假、急功近利之风都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增加了学风建设的复杂性。

二是阶段性。反映在班级管理上,职业学校学生的成长轨迹既是连贯性的、又有着明显的阶段性,学风建设的具体举措相应也有所侧重。

三是渐进性。良好学风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学生与教师不懈的努力,需要班主任耐心细致的工作,需要认真分析班级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难点与焦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促使学风建设规范化、制度化,并进一步使良好的学风深入学生内心,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四是系统性。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优良学风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诸多方面教育管理的必然结果。学风建设既有学生的求学之风,也有教师的教学之风;既有学校及有关职能部门的引导和推动,又有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学风建设方面每一具体工作情况都可能影响到学风建设的整体成效。只有齐抓共管、常抓不懈,才能形成优良学风。

二、学风建设之思考

1、针对学生生理、心理特征,开展班级管理,激发学生主体责任意识和奋发学习的使命感。多元、多变的社会价值体系,决定了这一代职校学生新型的人生价值观:多元取向,自我意识明显,自主性强,重实际、重物质,对外界反映敏捷,同时,缺乏坚韧,有点浮躁与急功近利,在他们身上也较为普遍地存在。在这种价值取向的基础上,他们更多地重视个性发展。

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一个具有良好个性的人更能在文化、专业知识方面认识和充实自我,以适应社会发展规律和变化的需要。一个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班级环境就应重视个性发展、促使众多学生良好个性发展,以形成整体的良好学风。班级管理中的学风建设应重视引导学生的人生价值追求,重视激发学生主体的责任意识,激励学生树立主人翁责任感和奋发学习的使命感,引导他们把学习视为一种生活方式,视为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形成认同感,达成目标间的一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积极的态度、需要、动机、兴趣等心理特征,使他们自觉接受努力学习的行为方式。

要达到学生的认同和班级目标的趋向一致,育人工作千头万绪,关爱是育人之本。尊重每一个个体的人格,即尊重学生的认知方式,尊重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想过程,接受学生个性的表露,与学生平等地沟通、探讨,交流,让思想教育少点机械教条、少点索然无味;多点人情味,多点智慧情趣。在“淡化教育痕迹”的教育氛围中培养德性,推动学生那种积极向上的内在力量。班级管理就是一种通过交往、沟通、认同达到和谐的过程。

2、针对职业学校特点,抓好学风建设的各个环节

高职学生在校四年,但这四年却是他们设计、规划人生的重要时期。这种设计和规划并不完全是学生自己来完成的,而是在与学校学风包括班级目标建设不自觉的融化中逐渐教化熏陶的。因此,班级管理中的学风建设应重视体现对学生的目标方式培养,引导学生树立长、中、短期目标,抓好长、中、短期目标中学风建设的各个环节。

学生进校时,理想与现实、独立与依赖、好胜与幼稚等心理矛盾交汇,由于职业学校教学节奏与高中不同,教学内容的职业化,学生学习尚还沿袭对教师的依赖性,相当部分学生入学后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不适应,这种心理不适应导致了学习动机强度的落差。

针对学生缺少学习动力,激励他们的直接近景动机与间接远景动机;抓紧抓好学习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针对部分学生学习心理进行调整,及时开展心理疏导,使学生学会自我调节,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创造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比如引入竞争机制,竞赛评比活动;引导开展一些交往性、探究性的活动,达到学生自我提高和自尊心的满足;创造各种条件,满足学生一些基本的合理要求,为促进学生发展高层次学习动机创造条件。

所以,进校时进行培养目标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学习方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弘扬刻苦学习之风是十分必要的。

进校第二年时,新的平衡关系已经逐步建立起来,专业学习成为了学生学习之重。这时,班级学风建设应注重不断强化学生入校时即定位并不断充实发展的专业奋斗目标,不断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使学生把专业知识学习当成内心满足的需要而非负担,为创建良好的学风夯实基础。班级管理配合任课教师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进行专业性应用性学习方法、形式和特点的引导,引导学生学会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会有效利用教学设施;引导学生掌握专业技能。针对学生特点,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学习空间,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

同时,帮助学生确立自信。自信心不足是部分职业学校学生最大的心理障碍。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全面提升个人素质,发挥动手能力强的优势,一样具有竞争力。配合任课教师做好毕业实习等各环节工作,使毕业实习真正成为学生走入社会切实有效的一次能量积累、素质检验,为社会提供一个可塑性强的人才雏形。

3、针对良好学风渐进性形成过程,自始至终进行品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班级学风氛围

(1)用道德精神去引导

通过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的主体教育,将思想政治、法律基础、就业指导渗透到学生中,通过榜样教育积极诱导学生追求精神内化,鼓励其从善如流;通过时事教育与现实社会中鲜活的事例,让学生认识到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意义;通过以日常生活为内容的常规教育,结合日常生活事例,教育学生严于律己,以负责的态度处理遵纪守规、学习习惯等,从细处培养德性;通过以重大事例为契机的专题教育,例如通过胡锦涛同志最近提出的“八荣八辱”的荣辱观,引导学生在知荣明辱中成人成才。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2)用学校制度去规范

制度是加强学风建设的基础,通过制度规范学生的言行,是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班级的学风建设,围绕优良学风的形成,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以此规范、控制学生的学习行为是十分必要的。比如对学生上晚自习、晚上就寝时间、早晨起床时间、课堂到课等制定明确的制度,系领导、值班班主任、班主任每天进行检查监督,奖优罚劣。用规章制度来保证学生投入足够的时间进行学习,限制学生不愿受约束的过分个性化要求,保持良好的学习秩序,才能形成较好的学风。

班级管理要维护制度的严肃性,但不是通过一味去“压”和“堵”,而是通过制度去约束、保障、激励,达到加强学风建设的目的。用学校和班级制度去规范学生行为,同时还应从控制,监督不出格,到积极引导学生追求精神内化,将约束性力量转变为建设性力量。

4、针对学风建设系统性特点,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推进良好学风

加强学风建设是一项迫切的综合性工程。只有各方面形成共识,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共同推进学风建设。

(1)以教风建设推动学风建设

学风建设的主题是教师和学生,教风和学风,二者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学风建设首先要加强教风建设。敬业精神、教书育人的责任心、教学能力与水平的不断提高,应该是无愧于“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教师所应尽的职责。唯其如此,才能形成优良的教风并作用于学风。

(2)以学校文化教育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风建设

推进学风建设,其次要用学校文化去陶冶。学校文化作为一种潜在的浓厚而持久的精神氛围,具有陶冶、凝聚、规范、导向和激励等功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起到文化熏陶、思想启蒙和情感感染作用,促进学风建设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用学校精神去鼓励。学校精神是一所学校整体面貌、凝聚力和生命力的体现。我校的“厚德求是,精业笃行”;清华学校的“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北京学校的“爱国、进步、科学、民主”;复旦学校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美国耶鲁学校的“真理和光明”;芝加哥学校的“让知识充实你的人生”等等,其中蕴涵的学校精神形成了学校的学风。

其次,要体现出求真、向上的氛围。依托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把知识技能渗透到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校园无小事,件件皆育人”,教师与教育工作者要以其自身的人格魅力与扎实的学识去感染、影响学生,有效地促进学校道德文化的建设和良好的道德氛围;

再次,举办学术报告和讲座,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增加校园文化的知识、科技含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重视校园文化对学生道德认识和情操陶冶的作用,是加强学风建设有效的途径之一。

 

版权所有©江苏省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    备案号:苏ICP备2022006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