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学校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技术系专业建设规划实施方案

作者:admin 时间:2013-06-03 点击数:

为了落实学校专业建设规划,完成我系专业建设内容和目标,保证专业建设效果,特制订信息技术系总体专业建设规划实施方案。

一、 专业办学现状

信息技术系现已形成了以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专业为龙头,辐射计算机软件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计算机与数码产品维修的信息产业类专业群。其中计算机信息管理被评为省级示范专业,计算机应用被列为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

二、 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建设目标

根据信息技术系类职业岗位的要求,参照信息技术类职业资格标准,深化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形成以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人文教育、加强能力培养,巩固基本理论,巩固实践技能,全面提高信息技术系类人才的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能力训练的“技能训练三步走”的实践教学模式。

(二)建设措施

1、各专业健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体系,以项目为切入点,阶梯式能力推进。以软件技术专业为例,第一阶段进行必要的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学习,侧重于解决计算机的基本维护、办公软件使用和简单软件代码编写,实现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完成基本技能训练;第二阶段,进行软件测试、数据库开发和程序开发相关内容的学习与实训,主要进行嵌入式软件开发训练、JAVA、.NET软件项目开发与测试训练,实现项目开发、管理与测试能力的教学目标,完成专业技能训练;第三阶段,包括校内实战学期和企业顶岗实习学期,即实战项目和工作项目贯穿于教学活动中,完成综合能力的训练。其他各专业参照软件技术专业设置与健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体系。

通过在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实验实训和实习,不断增强学生的职业感悟、职业意识、职业认同感、职业能力和职业习惯,提高学生融入职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力争依托我系各专业已有的实训条件和技术型师资成立专业模拟公司,承接信息技术类开发业务,建成“专业+公司+师生员工”的专业建设模式;同时发挥专业教师的专业特长,成立技术开发与服务部,为相关企业进行产品开发和解决企业生产、管理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并积极与企业洽谈在校内开设技术开发小组、售后技术支持中心,由企业出项目,出技术,出指导教师,学校负责设备、场地、管理与协调,学生直接在校内的模拟公司进行实习,甚至进行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

3、实施严格的“双证书”制度。各专业学生在毕业时必须至少拿到一种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4、实行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市场反馈信息,培养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建设

(一)建设目标

完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按区域经济、行业发展需求,不断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与职业岗位深度融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完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体系及课程体系管理监控制度。

(二)建设措施

1、将公民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活动全过程,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团结协作意识。始终坚持以德立人,把对学生的公民素质教育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突出社会公德、伦理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对人文领域相关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使之在获取人文知识的同时,培育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

2、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在对淮海地区及周边城市与专业相关的企业职业岗位进行调研的基础上,调整和充实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专家和行业专家,对我系各专业工作任务、岗位能力、职业素质进行分析,再由我校教师与课程开发专家共同确定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创建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引领的课程标准。

3、以创建精品课程为出发点,大力推进课程建设。在三年内,本系力争校级精品课程达到2~3门,联院级精品课程达到1~2门,努力开发创建以优质核心课程为基础的各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确保专业主干课程达到优质核心课程标准。

四、 师资队伍建设

(一)建设目标

培养各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打造一支职称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双师型”比例高、专兼职结合的教学团队。

(二)建设措施

1、引进培养高层次专业带头人。通过参与或主持专业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现场实践及培训等途径,使之成为具有较高专业视野,在IT行业有一定影响力,能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并对专业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和实施的专业带头人。

2、“双师型”骨干教师培养。选拔基础理论扎实、教学能力较强、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的教师作为专业“双师素质”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进行重点培养。通过到IT企业一线实践,提高教育教学及实践能力,使之能胜任课程建设与教学教改。

3、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严格执行学校兼职教师管理规定,要求兼职教师与校内对应学科教师结对,互相听课、评课,共同提高。从校企合作单位选择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现场经验丰富的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使专兼教师比例合理,承担专业核心课程部分的课堂教学任务及负责学生实训、实习的现场指导。

4、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鼓励他们提高学历和职称,获取相关职业资格,并积极推行系内经验丰富的教师和青年教师之间的“传帮带”工作,制订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和监控体系,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保证“传帮带”的效果。

五、 教学条件建设

(一)建设目标

从教材开发、实践教学、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图书资料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教学条件的建设。建立严格的教材选用制度,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加大校本教材及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力度。加强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为缩小专业教学课堂和岗位之间的“距离”提供保障。加快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步伐,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内公司。进一步加强图书资料建设。

(二)建设措施

1、开发教材。建立严格的教材选用制度,鼓励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编写符合本校实际的校本教材,与企业专家共同开发实训教材,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

2、实践教学。加强“校企合作”必须充分体现在校内实训环境和设施改造的投入上,使之更贴近IT企业的真实环境。建设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特色鲜明的校内实训基地。在现有基础上改造、扩建、新建实训场所,争取2014年建成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成立校内信息技术系类服务公司。

(2)加强实训中心的管理制度。在建立健全实训管理制度、指导教师值班制度的基础上,构建师生共同参与的开放式管理模式。实践基地对学生实施全程开放,使学生在课余时间也可以根据各自的学习进度及相关技能掌握情况,自主选择实训项目,及时进行实践技能的强化训练。

(3)进一步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增强实验室的社会服务能力。

3、实习基地建设。在已有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联系五家以上规模较大、管理规范的省内外企业作为本专业的顶岗实习基地。

六、 教学方法、手段的优化改革

(一)建设目标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进行基于生产过程的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和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开展考核方法改革探讨。

(二)建设措施

1、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方法,转变传统教学理念。采用项目导向教学法,案例分析法、职业岗位需求法、分层次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积极学习领会高等职业教育理论。

2、提高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的效果和质量,逐步建设网上学习平台及共享式教学资源库。

3、根据不同专业特点,设计教学过程,模拟企业生产、施工工程,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认识工作任务和培养职业能力。

4、建设从生产、服务现场收集的学生毕业设计课题库,传统的不经实践检验的毕业设计形式将逐渐消失,逐步完善和实施以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的项目作品为主,设计说明书为辅的毕业设计制度。全面实施专业预实习(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与专业顶岗实习相结合的制度。

5、打破传统的考核方式,根据岗位及教学模块特点探索操作考试法、以作品代考法、以证代考法、答辩考试法、基于工作过程考核法、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实施考核法等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通过三年的建设,完成所有教学模块考核大纲,形成机考、操作考试,以作品代考,以证代考,答辩考试、实习单位评价以及笔试(闭卷、开卷)等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七、 教学管理

(一)建设目标

完善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教学管理监控、评价和保障体系,在校、系、室三级管理模式下,充分发挥系部的管理职能,加强对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标准。

(二)建设措施

1、在教学过程中,将进一步建立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制度,教学听课制度,师生交流会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同行评教制度等多项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2、加强教学档案的整理、归档工作,按照教学运行过程,分别将教学资料分类管理,如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实践教学、顶岗实习、学生成绩、专业特色等。

八、 专业建设进程

根据总体目标,制定三阶段的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一)第一阶段: 2012年——2013年

建设目标:

修订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院级精品课程,培养高层次专业带头人,改造、扩展校内实践基地,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探索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完善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二)第二阶段:2014

建设目标:

探索职业化、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建设联院级精品课程,引进企业高层次人才,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新增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应用项目导向、案例分析、岗位需求、层次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发挥系部和教研室的管理职能。

(三)第三阶段:2015年

建设目标:

进一步完善与提升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争取省级精品课程,进一步规范实训基地建设,形成系统、完整、规范化的校内实训基地整体管理模式,建立健全教学管理监测、评价和保障体系。

九、 专业建设措施

(一)加强管理,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积极完善管理机构、教学机构的建设,全面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尤其在管理手段方面需进一步加强和提高,以保障管理工作的快捷、高效。根据专业的特点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掌握专业发展的动态和方向,把握师生员工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特点,分层次、有重点地大力开展师生人生观、价值观及职业观的教育。

(二)争取政策扶持,促进师资的引进和培养

1、引进和培养相结合。针对目前各专业师资学历层次有待提高的现状,根据目标要求,充分利用学校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主动吸收、挖掘人才,通过三年的专业建设,力争师资队伍数量、结构及层次有一个较大的提高。加快现有师资的培养与提高,制定切实有效的计划,分期分批进行培养,使其尽快提高专业的教学能力与水平。

2、重点提高,优先培养,造就各专业教学骨干,把培养有潜质的中青年教师作为战略任务来抓。

(三)加大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为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一目标,今后一个时期要在积极争取学校经费投入的基础上,切实抓好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确保其先进性和综合性。同时扩大校外实习基地的数量,确保学生实训实习效果。

(四)多途径全方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学生管理工作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素质成为学生自身要求与追求的目标。

2、通过邀请行业企业专家作报告、开座谈会等形式,巩固学生专业思想,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随时帮助解决思想上的困惑和心理上的不适,帮助学生作好未来职业规划。

版权所有@江苏省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    地址:江苏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蟠桃山路31号 邮编:221004   备案号:苏ICP备2022006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