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谭文波的五个故事

来源:  时间:2020-09-10  点击数:

9月17日,《大国工匠——谭文波》新书首发仪式在乌鲁木齐举行。主人公谭文波现场讲述了他从技校生成长为“大国工匠”的心路历程。

谭文波是中国石油西部钻探工程有限公司试油工。他坚守大漠戈壁20多年,勤学善思、躬行实践,解决了无数一线生产难题,极大提高了油田生产效率,降低了作业风险,被誉为油田“土专家”。2018年6月,谭文波荣获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称号,成为全国石油石化行业获得这项荣誉的第一人。

谭文波为新书签名。 图片来源:新华社

全书共分六章,分别是《聪明重义少年郎》《职业初定赴新疆》《匠心匠手绘新图》《匠言匠行谱华章》《摇篮沃土大舞台》和《石油新星倍荣光》。通过一个个故事,展现谭文波不忘初心、坚定信念的政治品格,彰显广大石油人的责任担当,诠释当代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石油精神的时代内涵。

我们从《大国工匠——谭文波》一书中摘出五个故事,以飨读者。

故事一 一条腿奔跑的追梦人

大凡有点名气的人,在进行自画像或者是自拍的时候,不管是通过什么手段,大多会在美感和思想表现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升华,让自己显得更美好、深刻一些。无论是他们本来就是这样,还是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够这样,都无可厚非。

但是,作为响当当的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评选出的 2018 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同时又在雕像艺术上有一定造诣的谭文波,在为自己塑像时,却把自己塑造成一条腿的残疾人,有些让人吃惊。

这尊木雕外表粗砺稚拙,看上去不是由人工完成,而是由戈壁和荒漠的风沙经年吹就;他直直地站着,眺望前方,手中的木棍似乎随时准备在跌倒时用来支撑;他不可能弯腰快跑,缺少了一个生命支点的人只能一步步地向前挪动……

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演播大厅,在“大国工匠”的颁奖现场,在众多嘉宾和亿万电视观众的瞩目之下,谭文波把这样一尊自画像性质的木雕展示给大家,告诉人们这就是残缺的我——谭文波。

刚刚接过“大国工匠”奖杯,主持人欧阳夏丹问他为什么要把自己塑成一条腿的人时,他说:“当年参加工作的时候,因为我是个技校生,文凭不高,非常自卑、遗憾。在从事科研过程中就像天生缺少了一条腿。我这个人不服输,就雕了这样一个形象表明心志——人生遗憾难免,尽管我少了一条腿,我也要努力地奔跑!”

翻开革新能手、发明大咖的简历,本科、硕士、洋博士等学历比比皆是。从技校走上工作岗位的谭文波,与这些高学历的高手们相比,缺少的不仅仅是一条腿,可能还有更系统的理论支撑、更深邃的思考能力、更前瞻的预见眼光……要想在发明创造的路上有所成就,他就要付出百倍千倍的努力,去补课、去反思、去重复不得不重复的弯路。

这尊木雕并非他当年入职时创作的原作。2019 年 1 月15 日,中华全国总工会通知他参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颁奖晚会,并建议他将刚参加工作时雕刻的一条腿的木雕带到现场。原作与真人大小相仿,携带十分不便,况且谭文波当时在乌鲁木齐,木雕在克拉玛依,想回去取也来不及。为了节目录制的需要,他临时买来雕刀、寻到一块木料,在乌鲁木齐的宾馆里连夜完成了一件小号复制品。

和原作相比,二者姿态大体相同,但复制品外形更加粗犷,神态更加勇敢和坚毅。谭文波在复制自己精神世界的过程中,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变化和进步。这种特殊的自我认识的过程,让他在走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颁奖大厅时,更加坦然、自信和从容。

在发明创造的路上,如果一个一条腿的人想走在前面,他所必备的不仅是非凡的智慧,更多的是矢志不渝、风雨兼程的执着,以及孜孜以求、终生难舍的梦想。为了追逐梦想,他不惜流血流汗;为了超越自我,他不惜脱胎换骨。

一条腿的木雕一直摆放在他的工作室中,留恋着过往,也畅想着未来:

一路相伴、追逐梦想,有过冥思苦想、有过发明创造、有过痛苦伤感,也有过重新出发。

相依相恋、相濡以沫,曾经斗过酷暑、曾经战过严寒、曾经相互支撑,也曾经彼此照应。

广阔天地、美梦成真,一直心中有梦、一直风雨无阻、一直疾步奔跑,也一直振翅高飞。

我们都是追梦人,先天可有缺憾,人生不留遗憾。

故事二 我为祖国献石油

谁在少年时代不曾想过,有一天沿着一条伸向远方的铁轨,或者是尘土飞扬的公路,翻过一座座山丘流浪远方呢?远方有什么不知道,远方有多远更不知道,但是正因为如此,才让少年的心驿动不已。

中考完成后,谭文波和他的几个小伙伴就坐不住了。他和任凌春、谭鹰、龚俊华、袁光云、阚江南几个人商量着到什么地方开开眼界,玩上一圈。

万县周边,有许多风景如画的地方可以游玩散心,但大家担心几个男女同学在附近玩,容易被老师或其他同学看到,招来是非。那个时候,这种风言风语还是很有杀伤力的。

大家的意见如此一致,让谭文波有些吃惊,也许大家都在以“有伤风化”这个理由找借口,想走得尽可能远一些、再远一些,去看远方后面的远方有什么样的景致和神仙。但是,他们能够想象出来的目的地太有限了,当北京、上海这些凭他们的经济能力根本无法抵达的终点被否定后,谭文波的方案获得了通过。

谭文波说:“我爸爸是搞石油的,他的工作单位在梁平县的大山里,几个月才能回家一次,这够远吧?我爸跟我说他们单位那里有个基地,有山有树有花有蝴蝶,还有一个可以抓鱼的大水库,怎么样,好地方吧?最主要的是还有单位大食堂,我们到那儿吃饭住宿不用愁,省钱!”

谭文波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通过。少年的心说走就走,他们马上分头回家进行准备工作。临行时,女同学谭鹰看谭文波整天穿着一套劳动工服,土里土气的,就找来她哥哥的一件旧西装借他穿上。谭文波开心地说:“我将来长大了一定开个万县最大的服装场,把最好看的衣服都送给你!”

梁平的大山里,真的像父亲所讲的那样山清水秀、树绿花红。谭文波和同学们忘记了在校读书的烦恼和压力,在一把破吉他的伴奏下尽情吟唱,在花丛轻风中如蝴蝶徜徉,直到一场大雨倾泻而来,他们才狼狈地相互搀扶着跑到了爸爸工作的石油基地。那天的晚餐,用去了谭文波爸爸一个星期的饭票!

爸爸的脾气并不好,张罗到这里来的路上,谭文波甚至有些后悔了,怕带着一帮同学去他那里,给他添麻烦。但爸爸见到他们,听儿子说想爸爸时,这个当过志愿军的汉子,这个已经半年没有回家看望妻儿的石油人表情平静,忙着带他们去食堂吃饭,安排住处。儿子能从 80 公里外的家里跑过来,让他内心似乎有点激动。

“你穿的西装是谁的?”父亲问。

“借谭鹰她哥的。”谭文波回答。

“臭美!”父亲说道。

那天吃晚饭前,谭文波又一次听到了这首嘹亮的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父亲的单位条件十分艰苦,没有什么娱乐生活,每天食堂开始吃饭的时候,矿区广播室播放音乐,让大家放松一下。这首石油人都会唱的歌,总是第一个冲进大家的耳朵。这时,谭文波听到父亲和很多工友一边打饭一边哼唱:

锦绣河山美如画

祖国建设跨骏马

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

头戴铝盔走天涯

头顶天山鹅毛雪

面对戈壁大风沙

嘉陵江边迎朝阳

昆仑山下送晚霞

天不怕 地不怕

风雪雷电任随它

我为祖国献石油

哪里有石油

哪里就是我的家

对于别的孩子来说,这也许是一次开心的郊游,但对于谭文波却有着不一样的意义:他终于见到了半年多没有见到的爸爸,带着这么多人来这里游玩吃饭,爸爸不仅没嫌添乱,还热情招待,这让他的腰板在同学面前硬了不少,一高兴他也跟着唱起了“我为祖国献石油”。

一阵童声突然加入到了这群汉子们并不整齐的哼唱之中,就有不少人朝谭文波这边嬉笑着看过来。谭文波有些害羞,低声嘟哝着:我长大了也来干石油,也天天来这么大的食堂一边听这样的歌儿,一边拿一个最大号的饭盒打饭,使劲吃!

故事三 闪亮“新疆试油”

1996 年 6 月,新疆石油管理局试油队去南疆大宛齐油田接受新的任务。大宛齐油田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1996 年 4月,距离油田发现只相隔了两个月,试油队就来到了生产一线,承揽了多个油井的地层测试任务,得到了甲方的认可。

这一天,相邻三口井的三家队伍同时要下测试工具,同时射开一个层位。谭文波所在的试油队和另外两家测试单位都来到了大宛 DW011 井区旁。

122 试油队队长张宏江对谭文波等人说,甲方让我们这几个单位同时干,谁干得好就把这个油田的测试任务全交给谁。我们要把这块蛋糕拿下,大家有没有信心?

“有!”回答声如雷贯耳。

队长继续说:“这个项目既事关试油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也事关我们队和各位的声誉,这是天大的事,谁都不能掉链子!”

谭文波和伙伴二话不说,立即分头忙碌了起来。但在还有 15 分钟要开井的关键时刻,一个意外情况出现了,修井机滚筒上还缠着抽汲钢丝绳,只有及时处理好才能进行接下来的工序——提下管柱、开关测试作业。按常理处理这个问题需要一个多小时。

谭文波亲自指挥,操作手周志怀负责开修井车,要用最快的速度转动滚筒;时国新负责在井口监督管子提起的距离,指挥开关井;谭文波自己的任务最为关键,他负责将 1000多米的抽汲钢丝绳快速提出来,然后周志怀用最快的速度把修井车开往后井场,并摆放到井架后面,再迅速把提下管的20 多米活绳与滚筒穿好。这时,谭文波要爬到 20 多米高的井架上,解开固定游动滑车的绳索,并由周志怀同步启动游动滑车,才有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任何一个环节耽搁时间,都将前功尽弃。精细的计算、成熟的技术,帮助他们在 15 分钟内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谭文波他们抢回了时间,也抢到了第一。这一回合的精彩表现,让试油公司在南疆大宛齐油田站稳了脚跟,谭文波和他的同事们也为“新疆试油”这个品牌增光添彩了。2018年 10 月,谭文波到北京参加中国工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时,《新闻联播》播报了高探 1 井发现高产工业油流的消息,谭文波看着屏幕上特别闪亮的“新疆试油”四个大字,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因为在这四个字里面,也有他的滴滴汗水。

故事四 没有拨出去的 120

从原理上验证了多级活塞液压机械结构做功原理的可行性,对于谭文波来说,在研制电缆电动液压桥塞坐封工具的道路上,只是迈出了第一步。但是,在只有拳头大小的空间里,由哪一种电动机或电泵来提供动力,又成了大问题。

谭文波和贾武强开始四处打探和寻找合适的液压电泵。 2013 年 2 月 3 日凌晨,“踏破铁鞋无觅处”的两个人正在绝望之际,接到了远在克拉玛依的李国亮的电话:“你们赶快去上海,我帮你们打听到一家公司,他们代理的一款国外微型泵,去看看能不能满足你们的条件。”

两个人第二天赶到上海,在同学严宏斌的协助下,找到了那家出售微型泵的公司。谭文波终于找到了梦寐以求的能满足他们工况需求的产品,这种泵直径 22 毫米,工作泵压可以达到 100 兆帕。该公司保证在一个月之内就可以到货。

2013 年 3 月 10 日,微型泵从上海发到克拉玛依,谭文波、贾武强等人经过试验,认为这种微型泵完全可以达到预定压强,能够满足桥塞坐封工具的设计要求。

接下来,多级活塞和微型泵结合起来,能不能达到预定的桥塞坐封所需要的拉力,还要通过实验来确定。这次实验,很少有人知道谭文波是冒着生命危险进行的。

以液压驱动的方式作为动力源替代火药完成桥塞坐封,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而将这种思路变成科研成果,更是难上加难。查资料、拆解设备、请教专家……那段时间,谭文波几乎天天吃住在厂房里,反复琢磨了近三个月后,终于手工设计焊制出了一台实验设备,用来验证液压技术的可行性。

2013 年 3 月,天气依然很冷。谭文波知道此次实验的重要性,也知道此次实验的危险性:液压设备的密封一旦存在瑕疵,随着压力增加便会发生泄漏,120 兆帕下的液滴飞溅出去,杀伤力堪比子弹,会将钢板射穿。做实验的人如果被击中,会有生命危险。所以,谭文波选择了在周六休息日进行,这天厂中只有门卫杨师傅,万一实验操作失败,不会造成自己之外的人员伤害。

谭文波豁出去了,桥塞坐封能否升级换代,成功在此一举。为了将危险降到最低,实验之前,谭文波让门卫杨师傅远离场地,敞开大门。他在手机拨号界面上输入“120”三个数字后,郑重地将手机交给杨师傅:“你要是看到里面情况不对劲,就赶紧拨出去……”

一切安排妥当后,谭文波启动了装置。随着压力一点点增加,时间仿佛凝固了,他紧张地瞪大了双眼盯着压力表,额头渗出了汗珠。30 兆帕、50 兆帕、70 兆帕、100 兆帕……当压力增加到 120 兆帕时,装置安然无恙!

液压技术成功了!谭文波的心都快跳出了嗓子眼儿。没有时间享受初步成功的喜悦,他赶紧将拉断力、切割力等数据收集起来,作为后续产品研发的依据。握笔的手在颤抖,鼻子也止不住地发酸……

故事五 改进升级无止境

谁也没想到,液压桥塞竟让一名“土专家”攻克了。对试油行业来讲,这种产品就像从过去的汽油车到现在的电动车,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

任何一种创新都不会一步到位,完美无缺,谭文波发明的电缆电动液压桥塞坐封工具也是一样。投产不久后,在几个井口使用时,发现桥塞坐封在油井上操作时压力内泄,这促使谭文波开始对设备进行第一次升级。一个又一个夜晚熬在厂房里,钻库房、跑现场,改进后的桥塞坐封工具终于出现在大家面前。

此后,为进一步完善电缆电动液压桥塞坐封工具,优化电动机坐封系统的运转流程,确保工具现场应用一次成功,他白天带领研发团队征战各个作业区,夜里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改进,反复论证参数、优化方案。在他的带动 下,2014 年顶驱一队完成了 217 井次的电缆桥塞施工,一次成功率达到100%,实现了新工具应用的又一次突破。

2015 年 7 月,有两口井出现坐封工具密封失效的问题,造成坐封失败。主要原因是坐封工具操作复杂,井场人员较难掌握。在召开的分析会上,谭文波向公司承诺,给我一个星期的时间,我要把坐封工具再优化改进一下,使它成为“傻瓜相机”式的易操作产品。

在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时刻,家中却传来了母亲患癌住院的消息。他交代好工作,简单地收拾了一下行李,以最快的速度赶回重庆。在医院陪伴母亲的那些日子,他意识到为了工作没有照顾好母亲,内心充满了愧疚。

试油公司领导魏少波打来电话询问他母亲的病情,叮嘱他细心陪护,不要再纠结 7 天完成工具改进的事,可以放一放,或者交给其他人来完成。但谭文波心里非常清楚,桥塞坐封工具的改进已经到了最为关键的阶段,领导急、同事急、急需产品的井场更急,时间耽误不起。

一头是工作一头是母亲,他都无法放下。谭文波向主治医生详细了解母亲的病情,得知在药物治疗的情况下,母亲短时间内大概率没有生命之忧。于是,放不下工作的谭文波在陪伴了母亲一周之后,登上了返回克拉玛依的飞机。

几千公里的长途飞行后,一下飞机就直奔单位,开始了新一阶段的桥塞坐封工具改进实验。此时他不仅是为 7 天的承诺在工作,更是在跟母亲的病情赛跑,他要在母亲弥留之际再赶回去陪伴她一段时间。

一个星期后,桥塞坐封工具的操作问题解决了,操作简单,井场工人易于掌握,改进工作顺利完成。

2015 年 7 月 23 日,金龙 110 井现场试验一次性成功。随后又陆续完成玛 611、玛 604、滴西 8 、8575A 及金龙 20井等近 40 口井的反复验证。

谭文波知道自古“忠孝两难全”,他完成了桥塞坐封工具的改进任务,虽没能为母亲尽孝,但为我们国家突破一项技术也算是尽忠了。原来,就在谭文波日夜忙着搞实验的时间里,谭文波的母亲走过生命最后的日子,永远地离开了她引以为傲的好儿子谭文波及其家人……

失去挚爱亲人的谭文波并没有被悲伤击垮,料理完母亲的后事归来,依然是早出晚归,忙碌在各个作业现场。

科学无止境,谭文波也一直在挑战着自我。2017 年 9月,桥塞坐封工具在新疆油田西 5 井使用时遭遇失败,原因是井底压力超过了谭文波电缆电动液压桥塞坐封工具的压力极限。

 

 

版权所有©江苏省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    备案号:苏ICP备2022006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