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丨针尖上的大国工艺

来源:  时间:2021-01-11  点击数:

赵红育,江苏无锡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首届中国刺绣艺术大师,在全面继承传统锡绣的基础上,首创的“双面精微绣”。刻划入微,形神兼备的精湛工艺背后是赵师傅40多年的执著与坚守。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1973年师从著名刺绣工艺师华慧贞学习刺绣开始,15岁就入行的赵红育本着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的理念在8小时上班之外三次进修学习绘画、艺术史,最终考取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在那个简单清贫的年代,白天是工作,晚上是学习,还要照顾幼小的孩子,赵红育坚持下来都是因为对刺绣的最单纯的喜爱与执着。

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传统手工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面对着牛奶与面包的压力,不少同事同伴纷纷离开了这个行业。丈夫的下岗,自己厂里发不出工资,种种现实问题也让赵红育家庭面临着抉择。一种不让锡绣艺术在自己这一代人手中中断,让祖先留下的优秀文化遗产继续传承发展的历史使命感最终战胜了内心的犹豫和彷徨,在十字路口,赵红育选择了坚守初心,坚守阵地。

在全面地继承、掌握了传统刺绣的各种技艺技法,系统地掌握了刺绣的专业理论知识,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赵红育思考的是民间工艺的实用功能消退后,锡绣在艺术层面如何进行突破。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工匠精神就是把一件东西做到极致,”赵红育认为,所谓“工艺美术”,工不到家,不要来谈艺。“我们刺绣也是这样,作品中一定要有思想,一味照着模板做,那是没有灵魂的。”小小尺幅的精微绣,可以绣制出大千世界。

几十年来经过长期的艺术锤炼和孜孜不倦的艺术追求,赵红育融会贯通锡绣工艺,首创了“双面精微绣”。精微绣画面形象虽只有寸人豆马,细若蝇毫,凭借扎实的美术基础和过硬的刺绣技艺,以针代笔、以线代墨,刻划入微,形神兼备,刺绣细部时能将一根丝线分成七十至八十分之一,现无锡精微绣在全国刺绣行业中独树一帜。2008年无锡精微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赵红育被文化部命名为该项目唯一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精微绣已作为无锡刺绣的特色,闻名海内外。精微绣顾名思义是精致微小的双面刺绣,精微绣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卷幅微小,构思巧妙,绣技精湛。作品往往在很小的画面中,精心构画丰富多彩的文字和图案,经由刺绣艺人用双面绣技法精工绣制,无论细若蝇毫的文字,还是寸人豆马,都显得形神兼备、意趣无穷,令人爱不释手。人物服饰上所绣花纹和字体,须借助放大镜才能看清。精微绣问世后,得到国内外艺术界、收藏家人士的赞赏,并在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中多次获奖,被誉为我国刺绣艺苑的一株奇葩。精微绣主要采用双面绣技法,但与一般双面绣相比,其用针、用线、用料、用色更为讲究,技术要求更高、难度更大。

创作《百鸟朝凤》这幅作品,赵红育在绣制凤凰时,采用一根丝线的三分之一绣制凤凰的翅膀,用一根丝线的三十二分之一绣制凤凰尾部的绶带,使它们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仙女乘着凤凰展翅飞翔的动态。在绣制一百多只小鸟时,用线的粗细也是完全不同,根据群鸟在飞行中的前后层次,用线最粗时是一根丝线的八分之一,而最细的只有一根丝线的七十二分之一,绣出了群鸟在飞行中若隐若现、虚虚实实的特有效果。

在绣制《观音图》时,赵红育充分发挥刺绣的艺术特色。如绣观音的衣服只用一种白色丝线,但由于线条粗细运用得当,丝理转折自如,衣褶顺着丝理的转折而变化,结果作品呈现的就不再是一种白色,而形成不同的光影色彩对比效果,产生一种闪闪发光的感觉。这种艺术效果是任何绘画无法达到的,显示了刺绣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幅作品从绘画设计开始,要先将画白描在纸上,再描到绢面上,然后配针法、配色。“狗要用施毛绣,刻画出狗毛茸茸的感觉;骆驼则用乱针绣,不能太乱,刻画出骆驼皮毛的感觉;人物的衣服则用套针绣,才能有丝绸的质感。像人的眉毛,常常只能是凭感觉才能描绘。”正因为难度如此之大,要掌握这种技艺,不仅靠的是几十年的苦练,还需要悟性与天分。观众看到的是一幅幅精美典雅的刺绣作品,其传承的技艺却经过数百年、上千年积淀,浓缩在传承人的一身绝技中。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存不易,传承更难!“我不希望我自己成为锡绣的最后一棒。”面对自己已经取得的成就,赵红育并没有满足,心中更加惦记的是希望锡绣手艺后继有人。进入90年代以后,由于市场、经济、社会等因素,锡绣逐渐陷入困境。现代社会生活情趣多样化,审美观念改变,生活节奏加快,特别是科技发展,机绣、电脑绣产品的批量制作,对锡绣构成巨大冲击。特别是像锡绣这样以特别精细的手工为主的传统工艺,劳动生产率低,周期长,成本高,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转而面临人散艺绝、传承无人的濒危境况。在整个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赵红育的事业也陷入了低谷,2005年研究所解散,仅剩的几位锡绣人员全部散失。但她最后还是舍不得这份手艺,选择了继续坚守。

“不要把自己看得很高大,为了生存我们虽然有过反复,但进入这个行业后,就要做一行爱一行。”为了振兴锡绣,在民间艺术馆馆长的帮助下,她于2005年开办了“赵红育大师刺绣工作室”,这次她决定走精微绣这条路。有“寸人豆马”之誉的精微绣考验的不只是工艺,还有耐心。“一幅精微绣作品往往要花费数月时间,精品多则要几年。”赵红育坦言,生存是第一位,“没有生存何谈发展?”

为了更好地带徒传承和弘扬锡绣,2013年她注册成立了“无锡市赵红育刺绣艺术馆”从事锡绣的带徒传承、传播工作。从2007年免费带徒至今赵红育已为锡绣培养了8位传承人,其中3位成为“市级传承人”,3位获得了工艺美术师职称,3位获得了助理工艺美术师职称,弟子们创作的多件作品在省、市级以上的展览评比中多次获得“金、银奖”。据了解,在无锡市政府支持下,赵红育的6名学徒如今每月可获得相应补贴,在她身边为精微绣的传承出力献策。此外,赵红育的儿媳在继承精微绣家族事业的基础上,正在结合新技术与赵红育一起摸索无锡精微绣发展的新道路。

为了更好地推动锡绣的传承,她还将锡绣带进了小学、中学、高中、高职、大学进行传授、传播,被大学聘为客座教授,艺术馆面向社会开班传播,免费向社会开放并接待学生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传播传统文化。

怀匠心 铸匠魂 践行工匠精神

新时代大国崛起需要更多像赵红育一样坚韧执着,追求精益求精的匠人。怀匠心,铸匠魂,守匠情,践匠行。培养一代匠人不易,赵红育介绍精微绣艺术水平高,技艺难度大,要求绣工要有一定的美术功底,而真正培养一位大师则需要二三十年,锡绣艺人已屈指可数。培养工匠精神不是为了一时的热点和时尚,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早年清贫苦学,中期创业几经波澜,不断探索技艺新境界,创新工艺,无私奉献以燃烛精神传播锡绣文化,赵红育的锡绣之路正是体现了工匠精神所蕴含的执着,技精,崇德,求新。

 

 

版权所有©江苏省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    备案号:苏ICP备2022006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