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新时代的大国工匠需要“几股劲儿”

来源:  时间:2021-04-12  点击数:

她是中国石油大庆油田第二采油厂的一名采油工,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她也是“刘丽工作室”的带头人,登上央视新闻的一位“大国工匠”。刘丽说,要成为新时代的大国工匠,最重要的是要有“几股劲儿”:遇到辛苦不怕累的干劲儿,遇到挑战不服输的倔劲儿,遇到挫折不气馁的韧劲儿,遇到难题不放弃的钻劲儿,还有遇到困难不退缩的闯劲儿。

刘丽,中国石油大庆油田第二采油厂的一名采油工

大庆油田是我国工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每年到大庆油田参观、考察、学习的来宾有一个必去的地方,那就是“铁人”王进喜纪念馆。而今,到“刘丽工作室”参观的人也日渐增多。回溯大庆油田近60年的发展历史,在刘丽的身上既可以看到对“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传承和延续,更可以看到新时代的石油工人把“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旋律唱得更动人。

父亲的影响,女儿的传承

人们耳熟能详的“铁人”王进喜是第一代大庆石油人的典型代表。和王进喜一样,刘丽的父亲刘文生也属于大庆油田的第一代石油人,先是在采油队当队长,后到培训中心做教育工作。刘丽是家里的第六个孩子,由于年龄的差距,她对父亲早年的工作并不是很了解。然而让她不能忘怀的是,父亲在80多岁高龄的时候,每天看报纸、写日记的习惯从未间断过。受到父亲的影响,“学习”二字从未远离刘丽的工作和生活。

1993年,刘丽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从技校毕业。上班后,她又用一年的时间昼夜兼程继续学习,考入大学深造。在刘丽眼中,父亲那代石油人最大的特点是“老实、认真”,这也是大庆油田的传家宝“三老四严”精神的体现。1998年8月,刘丽郑重宣誓,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在此之前,她写了两年多的思想汇报。“每次我都会把思想汇报拿给父亲看,他逐字逐句地批改,和我交流哪方面工作做得还不够,哪方面还需要加强。父亲总能给我指出很多不足。”刘丽回忆说。

随着开采难度不断加大,简单、重复的体力劳作已经不能满足实现百年油田发展的需要,以刘丽为代表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职工成为大庆油田高质量发展的急需人才。

在油田生产一线建功立业

在石油行业,拥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虽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依旧值得工作室的带头人珍惜和骄傲。2011年“刘丽工作室”初创时,成员只有两个人。如今,工作室共有成员531人,其中女工325人,占比达到61.2%。

刘丽说,女员工奋战在油田生产一线, 首先面对的挑战是野外作业的恶劣环境。

“我们地处东北,夏季炎热,冬季严寒,女员工在身体上面临着较大的考验。在采油工作中,男女在岗位区分上的差别不大,女员工一样要管理油水井,一样要做生产维修。工作时需要使用大机械和铁工具,很多都是体力较重的活儿,所以对女员工的体能有较高的要求。”在她看来,要想干好工作,女员工势必要比男员工经受住更多的考验,尤其是想成长为技师等高技能人才,承担起岗位上的急难险重任务,就要付出更多。

站在井场上的油田女工,她们不娇气、不怕苦、不怕累,和男员工一样能担当。在工艺改造和技术革新方面,油田女工努力锻炼自己的空间想象力和立体思维能力,有针对性地补齐机械技术方面的短板。为了在各方面都能保持“发言权”,刘丽像海绵吸水一样不断学习新知识,开发新技术。

今年5月,央视新闻的《大国工匠》节目曾播出刘丽调试最新一代抽油机井口盘根盒的画面。她一边向徒弟们展示,一边解释说:“转动这个盘根盒的外壳,然后这个密封圈就出来了。”更换盘根盒中的密封圈,这项看似普通的工作是保证井口密封清洁必须要做的,然而这个活儿在过去,也是采油工最不愿意做的。“平常我需要拿螺丝刀顺着方向一点一点抠取,螺丝刀伸下去没有活动的空间,经常把这个螺丝刀都别弯了,到底下也不好抠,尤其是产生的小碎块在底部根本就抠不出来。”

工作中的刘丽

更换的时候要用螺丝刀在只有1厘米宽的环形空间里,把密封圈一个一个地抠出来,越深越难抠。换一次密封圈要干四五十分钟。长时间停机,会影响产量,密封效果差,井口都成了油葫芦。几十年来,采油工们一直都用抠取的办法更换盘根盒密封圈,虽然也自创了一些工具,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更换难的问题。那时担任井长的刘丽也在重复这项工作,如何改变这种更换方式,她几乎天天都在琢磨。直到有一次,刘丽在使用口红的时候茅塞顿开。“我转动的是底部,但是口红从上边慢慢地露出来了。我恍然大悟,想到可以通过旋转顶出的结构把这个密封圈顶出来。”她立即着手设计图纸,寻找厂家加工。第一个上下可调式盘根盒在2000年生产出来,刘丽第一时间把它装到了自己管理的抽油井上试验。十几年下来,密封圈盒完成了五代改进,不仅使更换操作简单快捷,停机时间缩短,每口井日节电还达到了11度。2018年,密封圈盒被大庆油田授予有史以来第一个技术革新成果特等奖。

带领团队,锐意创新

“刘丽工作室”

刘丽常说:“工作室不是我自己的,如果只有我一个专家,那工作室的意义就没有发挥出来。”她深知只有整个团队强大了,才能真正助力油田发展。

员工做创新的热情越来越高,岗位上对成果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做创新的过程中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也自然越来越多。刘丽以工作室为平台,大力推动多工种合作、跨专业联合,真正实现了强强联合,合力攻关。2017年的夏天,雨季降水频繁,因电路问题导致的抽油机停机现象频发。采油队的夜巡工人少,巡查面积大,无法及时发现停机,处理故障有时要延误几个小时,严重地影响了产量。针对这个问题,“刘丽工作室”的采油工们想到做一种高亮度指示灯,把指示灯装在抽油机游梁尾部,通过指示灯的闪动,让夜巡工人远远地就能判断出抽油机的运行状态。

创意有了,可在形成方案的时候,电源选择的问题成了大家争论的焦点。为什么呢?刘丽解释道:“指示灯利用抽油机配电箱内的自身电源是最合适、最直接的办法,但指示灯要装在抽油机游梁尾部,需要从配电箱向游梁尾部扯线,这段电线悬在空中,野外风吹雨打,会出现断线的情况,后期维护与管理难度很大。”同时,装置要装在高空,游梁尾部位置没有太好的固定点,就不能使用大型的自身发电装置。面对这些困难,刘丽亲自负责协调,采油专业的技师们搞不懂的难题,她交给擅长电工专业的电工分会的技师们。电工分会的技师按照采油技师的要求马上着手研究,大家一起上网查找资料。最终,他们利用太阳能电极板做电源,采用超低温蓄电池和LED高亮度灯,设计出一款抗低温的抽油机运行状态指示灯。安装在抽油机上后,夜巡工人在500米距离内就可以判断出抽油机是否在运行。

该成果在现场应用后受到一线员工的广泛好评,大家备受鼓舞,又一鼓作气针对电泵井和螺杆泵井的结构,设计出另外两种指示灯。刘丽把这三种指示灯统称为机采井运行状态指示装置,投入使用后,既能及时发现停机现象,又大大地缩短了夜巡工人的巡检时间,同时缩短了发现和处理故障的时间,挽回了产量损失。

通过多工种“跨界”合作,刘丽带领她的工作室成员们实现了“革新资源共用、创新经验共享、专业工种互补、生产难题攻克”的创新模式。

刘丽对“大国工匠”这个称谓充满敬意。她说:“在我心中,高凤林等著名工匠是我高度敬仰的人物。‘大国工匠’,这个称谓是国家和社会对技术工人的高度认可和尊重,也是一面旗帜,一直在我们心中飘荡,激励我们持续向前,不断努力。”

 

 

版权所有©江苏省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    备案号:苏ICP备2022006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