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诊改概述
(一)教诊改的定义与内涵
教学诊断与改进是学校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立常态化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机制,运用系统方法,依靠学校自身、教育行政部门、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对人才培养工作全过程进行常态化的诊断与改进的活动。
(二)教诊改的重要性
有助于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使学校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教诊改的目标与原则
(一)目标
构建完善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现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确保学生在知识、技能、素养等方面达到预期培养目标;打造特色鲜明、社会声誉良好的优质学校。
(二)原则
1.主体性原则:强调学校是质量保证的主体,充分发挥学校各部门、全体师生在诊改工作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常态化原则:将诊改工作融入日常教育教学管理活动中,形成持续循环的改进机制,而不是阶段性的运动式工作。
3.数据支撑原则:重视数据在诊改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应用,为诊断和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4.多元评价原则:采用学校自我评价、教育行政部门评价、第三方评价、社会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反映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状况。
三、教诊改的工作流程
(一)规划与设计
制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规划,明确诊改工作的目标、任务、步骤和时间节点;设计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架构,确定各层面(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的质量目标、标准和诊改制度。
(二)数据收集与分析
建立常态化的数据采集机制,收集学校管理、教学运行、学生学习、师资队伍等方面的数据;运用数据分析工具和方法,对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风险点。
(三)诊断与改进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组织学校各层面进行自我诊断,找出影响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确定改进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实施改进措施,并对改进过程进行跟踪监控,确保改进工作取得实效。
(四)效果评估与反馈
对改进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通过对比改进前后的数据指标、师生满意度调查等方式,判断改进工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将评估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和人员,为下一轮诊改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形成诊改工作的闭环管理。
四、教诊改的主要内容
(一)学校层面诊改
1.学校发展目标诊改:审视学校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人才培养目标等是否符合社会需求和学校实际情况,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
2.学校管理制度诊改: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师资管理、财务管理等各项管理制度进行梳理和完善,确保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提高学校管理效能。
3.学校资源配置诊改:分析学校的师资队伍、教学设施、实训基地、图书资料等资源配置情况,根据人才培养需求和教学工作重点,合理调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二)专业层面诊改
1.专业设置与调整诊改:结合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和学校办学特色,对专业设置进行合理性评估,及时淘汰或改造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增设新兴专业和特色专业,优化专业结构布局。
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诊改: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要求,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方法与手段等进行诊断和改进,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3.专业教学团队诊改:评估专业教学团队的数量、结构、素质和教学水平,通过引进、培养、培训等方式,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满足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需要。
(三)课程层面诊改
1.课程标准诊改: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要求,对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要求、考核方式等进行修订和完善,确保课程标准与人才培养方案相衔接,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和实践性。
2.课程教学设计诊改:以学生为中心,对课程教学设计进行优化,采用项目化教学、情境教学、信息化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3.课程资源建设诊改:加强课程教材、课件、案例库、试题库、网络课程等教学资源建设,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为课程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四)教师层面诊改
1.教师个人发展规划诊改:教师根据自身的专业背景、教学能力和职业发展目标,制定个人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和阶段性目标,并定期对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自我诊断和调整。
2.教师教学能力诊改:通过教学观摩、教学反思、学生评教、同行互评等方式,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评价和诊断,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参加培训、教学研究、企业实践等途径,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3.教师科研能力诊改: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科学技术研究,对教师的科研项目申报、科研成果转化等情况进行跟踪和评估,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教学与科研相融合。
(五)学生层面诊改
1.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诊改: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与技能、身心健康素质、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引导学生发现自身不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学生学习过程诊改: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实践操作等方面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进行诊断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3.学生就业创业能力诊改:加强对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和指导,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就业竞争力、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等进行评估和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成功率。
五、教诊改的组织与实施
(一)成立教诊改工作领导小组
由学校校长担任组长,分管教学副校长担任副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学校教诊改工作,制定政策措施,协调解决诊改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二)设立教诊改工作办公室
教诊改工作办公室设在教务处或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学校教诊改工作,制定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组织开展培训、调研、数据采集与分析、诊断与改进等工作,定期向领导小组汇报诊改工作进展情况。
(三)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
教务处:负责教学运行管理、专业与课程建设等方面的诊改工作;督导室:负责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的诊改工作;学生处:负责学生管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的诊改工作;人事处、教科处:负责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绩效考核等方面的诊改工作;各教学系部:负责本系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教学与科研、学生管理等方面的诊改工作。
(四)加强培训与宣传
组织开展教诊改工作培训,使全体师生员工了解教诊改的目的、意义、工作流程和方法要求,提高对诊改工作的认识和参与度;通过校园网、宣传栏、校报、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教诊改工作的进展情况和成效,营造良好的诊改工作氛围。
六、教诊改的保障措施
(一)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教诊改工作相关制度,如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学生学籍管理制度、数据采集与管理制度等,为诊改工作提供制度保障,确保诊改工作有章可循、有序推进。
(二)经费保障
设立教诊改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数据平台建设、教师培训、教学改革与研究等方面的工作,确保诊改工作所需经费得到落实。
(三)人员保障
配备足够数量的专兼职教诊改工作人员,加强对他们的业务培训和指导,提高其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为诊改工作提供人员保障。
(四)技术保障
建设学校教学诊改数据平台,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存储、分析和共享,为诊改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学校信息化水平,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管理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