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诊改学习手册》(2)

来源:  时间:2024-12-10  点击数:

1.什么是“教诊改”?

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简称“诊改”工作,诊改工作是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聚焦专业设置与条件、教师队伍与建设、课程体系与改革、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管理与制度、校企合作与创新、质量监控与成效等人才培养要素,查找不足与完善提高的过程。

2.“诊改”的依据是什么?

2个重要文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通知》(苏教职函〔2022〕40号)

3.“诊改”的目标是什么?

通过持续规范的自我约束、自我评价、自我改进、自我发展,建立并运行全要素网络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不断提升办学活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自我诊改是关键。

4.诊改中强调的“三全”、“三共”、“三部曲”含义是什么?

“三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

“三共”:共创、共治、共享;

“三部曲”:事前(目标、标准)、事中(监测、预警)、事后(诊断、改进)。

5.诊改“55821”的含义是什么?

5-五纵系统(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

5-五横层面(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

8-“8字型质量改进螺旋”

2-双引擎(激励机制、质量文化)

1-数据平台(校本数据采集分析平台)

6.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什么?(“五纵五横一平台”)

建设“五纵五横一平台”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即按照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等五个系统,从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五个层面,以信息平台为依托,建设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逐步形成全要素网络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7.学校诊改的组织管理体系

构建由学校党委会及校长办公会组成的诊改工作领导层,全面领导学校内部质量诊改工作的顶层设计、实施和绩效评价工作;构建由党政办公室、质量管理处、组织人事处、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处、信息办等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组成诊改工作统筹层,聚焦诊改七要素,面向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层面,制定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目标、标准、制度,实施监控预测和诊断改进工作。

8.什么是目标链和标准链?

目标链是依据学校发展规划及其子规划(专业发展、课程建设、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等),由学校总体发展目标,专业发展目标、课程建设目标、教师发展目标、学生发展目标,各部门工作目标、各专业发展目标、各课程建设目标、教师个人发展目标和学生个人发展目

标构成的自上而下、层级分明、内容关联的目标体系。

标准链是依据目标链,由学校管理服务标准、专业建设标准、课程建设标准、师资队伍建设标准、学生全面发展标准构成的内容关联、

相对独立的标准体系。

9.什么是“8字型质量改进螺旋”?

“8字型质量改进螺旋”是指全面提升质量的工作过程,由两个循环构成一个8字型。依据目标和标准,组织实施,在工作过程中分析数据、诊断问题、及时改进,促进向更高的目标发展,形成不断提高的质量改进螺旋(循环提升)。

第1个循环是大循环,依据目标(起点),制定标准,设计行动方案,组织实施,全程进行自我诊断,不断找到差距,通过学习创新,改进提升,建立更高一层的发展目标。

第2个循环是小循环,是指在实施工作的过程中,通过外部监测,进行数据分析,随时发现问题,及时发布预警,督促相关部门、人员采取切实措施,改进行动方案。

9.不同层面如何实现“8字型质量改进螺旋”?

从相应的目标开始,制定标准,进行实施,通过自我诊断和外部监测,进行数据分析,随时发现预警、及时调整改进,向更高的目标发展,促进工作质量的循环提升。

10.什么是诊改“双引擎”?

文化引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现代质量观。

机制引擎:自我激励机制、考核性激励机制、联动机制。

11.“诊改”与“评估”一样吗?

诊改与评估有本质的不同,最关键的不同是评估是通过外部评估促进学校发展,而诊改是要求通过自我诊断与改进建立质量主体意识、实现常态“诊改”和质量螺旋提升。

(1)组织主体不同

评估——不含质量管理方、办学方的其他利益相关方或第三方;

诊改——质量保证直接责任方(设计、“生产”、管理)。

(2)标准设置不同

评估——组织者设定,相对固定;

诊改——质量生成主体设定,与时俱进。

(3)运作动力不同

评估——外部, 行政指令;

诊改——内在,实际需求、自身需要。

(4)运作形态不同

评估:项目性质,阶段性;

诊改:与工作融为一体,常态化。

(5)所起作用不同:

评估:周期性、脉冲式激励;

诊改:过程监控、内生持续。

 

版权所有©江苏省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    备案号:苏ICP备2022006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