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藏|校长信箱|旧版网站

学校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校新闻 -> 正文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我校网络思想文化建设

发布日期:2017-03-07  来源:     点击量:

当今社会,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信息逐渐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范围内经济文化的相互交流通过互联网的传播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既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影响,我们不能因为网络存在种种弊端而视网络为“洪水猛兽”,采取消极甚至逃避的态度。应力争做到积极发展,充分运用,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因此,必须加强对高校网络建设和管理的领导,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做到“堵”、“疏”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占领高校的思想阵地和网络阵地。这样才能抵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完成党和国家赋予高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神圣使命。

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对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充分认识到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十八大精神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引导学生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投身到自身学习、学校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中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过程,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迫切需要。

一、切实加强对校园网络建设与管理的领导,积极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首先,要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党委重要议事日程,明确网络安全工作职责。提高校园网站的总体建设水平,保证校园网站真正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阵地。其次,要保证网络设施安全运行和维护的基本投入,特别是要重点加强信息安全的基础性工作,增加对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关键技术、设备的投入。再次,为了确保校园网络安全运行,必须对相关人员进行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的培训。掌握较为全面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能够对校园网络进行相关建设和维护。

二、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正确研判网络运用现状及不足,是突破网络阵地建设制约的前提,也是搞好网络宣传教育的必然要求。所以摸准实情,明确方向非常重要。一方面,网络背景下宣传思想阵地建设存在许多薄弱环节。

(一)是多数单位对网络发展认识不足,没有将信息网络教育纳入宣传思想工作规划。

(二)是对信息网络手段的综合应用不多,互动性手段运用相对较少。

(三)是网络信息的权威性和吸引力不够。因此,基层单位应亟需突破传统宣传套路,充分发掘信息网络潜在优势,扩大宣传教育效应,提高思想工作效率。

三、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疏导。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竞争的加剧,大学生中的心理健康问题暴露得越来越多,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据问卷调查统计,有49.9%的老师认为现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好。认为自己心理“不健康”和“很不健康”的学生也分别达43.2%和8.5%。令人担忧的是,竟有20%的学生有了烦恼时是闷在心中,以致无法排解。究其原因,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主要是由于就业、人际关系、恋爱、经济等因素造成的。因此,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增强心理咨询站的力量。同时利用好网络,在网上开设心理咨询门诊,尽最大努力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要引导大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的思想阵地和网络阵地,防止和反对指导思想多元化,增强大学生识别和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能力。要紧密结合国际形势新变化和国内改革开放的新情况,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更富有时代气息,更易于为大学生所接受。其次,要大力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围绕培养“四有”新人这个根本目标,提倡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培养大学生具有坚定信念、情操高尚和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防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对大学生成长产生的不利影响。再次,培养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力军,代表着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希望,承担着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弘扬时代精神,要教育大学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求真务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着力培养大学生的改革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等方面的素质。要充分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不唯书、不唯上、善于打破常规、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判断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独立自主、创新进取的精神,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分享到:

版权所有©江苏省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  地址:江苏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蟠桃山路31号 邮编:221004

备案号:苏ICP备2022006121号 苏公网安备 320391020001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