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三年主动发展规划(2012-2014)

来源:  时间:2018-08-29  点击数:

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三年主动发展规划(2012年——2014年)

(讨论稿)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实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战略,积极落实国家和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努力完成学校“十二五”发展目标,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把我校建设成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根据徐州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学校发展SWOT分析

(一)学校发展的优势(Strengths)

1.成功申报国家级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2011年我校被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二批立项建设学校,这表明我校已跻身国家重点建设的职业学校行列,将获得中央和江苏省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这为我校赢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2.数十年的发展积累了一系列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学校办学理念先进,培育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制定了一套较为规范、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专业上形成了“一体两翼”的建设格局,课程改革在全省有较大的影响,目前拥有会计电算化、装潢艺术设计2个省级课程改革实验点,会计电算化、装潢艺术设计、计算机信息管理、商务英语4个省级示范专业,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计算机信息管理、装潢艺术设计4个省级优秀专业,物流管理1个省级品牌专业,物流管理、会计电算化2个市级品牌专业,装潢艺术设计1个市级特色专业。

3.办学基础设施和实训基地建设较为完备。学校校园布局合理,分区有序,现有总建筑面积80000平方米,建有符合国家标准的400米塑胶田径运动场和体育看台,拥有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会计电算化、装潢艺术设计省级实训基地和近百家校外实训基地。

4.拥有一支素质优良、能打硬仗、执着敬业的教工团队。学校领导班子结构合理,精诚团结,作风民主,决策科学;教师队伍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学位的教师为42人,占教师总数的24.57%。副高级职称的教师67人,占教师总数的39.19%。拥有徐州市拔尖人才3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2人,有4位教师荣获省级示范课和研究课,15位教师荣获市级示范课和研究课;中层干部敢于创新,善于突破,执行有力;教辅和行政管理人员工作认真,服务到位,乐于奉献。

5.招生就业规范有序,形成了较好的社会口碑效应。学校确立了“招得进、育得好、送得出”的办学思路,大力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机制促校”的发展战略,每年招生规模稳定在1500人以上,向社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管理型、技能型及艺术类人才,毕业生当年就业率在99%以上,“双证率”在95%以上,深受社会欢迎。

6.地处徐州经济开发区的区位优势。2010年国务院批准徐州经济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后,大批国资、民资、外资企业入驻开发区,形成了强劲的人才需求态势,这是我校拓展校企合作、优化就业安置、加速科学发展的千载难逢的良好地缘优势。

(二)学校发展的劣势(Weakness)

与同类学校相比,我校虽然具有上述诸多方面的发展优势,但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新形势下,学校的发展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1.基础办学条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学校学生生活设施条件、教师办公条件比较艰苦,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水平有待提高,整体基础办学条件仍需进一步改善,现有教育资源也需进一步的优化整合。

2.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与建设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国家示范学校的要求相比有较大差距,教师队伍整体数量不足,缺乏在省内、业界有影响的名师,“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结构和素质仍需强化,尚未形成兼职教师队伍资源库,教师的梯队不够合理。

3.专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调整。目前国家和地方都在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提出大力发展“三产”,积极实施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我校的专业结构尚没有跟上政府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专业与产业的吻合度尚需进一步提高,专业群(链)也需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个别专业招生持续萎缩的现象需引起高度重视。

4.教育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尚未真正确立;课程改革仍需大力推进,分层教学有待进一步完善;全面推进学生技能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机制还不完善,在国家和省市技能大赛和创新大赛中的成绩有待提高;学生教育服务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文明素养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有待进一步提高;管理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加强,行政后勤服务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5.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学校与行业企业联系的紧密程度不够,校企合作的紧密度和合作内涵需要加强,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均需提升,学校教学资源面向社会的开放度不高,社会培训覆盖面较小,合作办学的力度不大,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贡献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6.学校示范效应尚未凸显。学校发展机制和发展环境的优化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学校的骨干、辐射、引领作用尚不突出,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美誉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学校发展的机遇(Opportunities)

1.我国已进入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江苏省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将深入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从而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和各项务实的措施,为学校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创设了良好的环境和发展机遇。

3.国家、省对职业学校的重点专业和实训基地建设加大了教育的投资和建设力度,为学校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4.学校被国家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二批立项建设学校,也为我校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四)学校发展的威胁(Threats)

1.随着职业教育迎来新一轮的大发展,省内和周边城市的职业学校纷纷加大投入,大力新建、扩建职教中心或职教园区,做大做强办学规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2.随着高校数量的增加和招生规模的扩大,社会及家长要求上普高的愿望日趋强烈,学生报读职业学校的愿望不强,对学校招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3.近年来,生源逐年下降,客观上形成了学校的生存竞争加剧,选择职业教育的家长和学生对优质教育的期望值趋高,导致职业学校间招生规模的不平衡,按照优胜劣汰法则,有可能面临新一轮职校洗牌。

综上所述,在国家日益重视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呈现出了千帆竞发的态势。对我校而言,挑战与机遇并存,优势与不足同在,已步入了发展的关键期。我们必须要积极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抢抓机遇,放大优势,主动发展,负重前进,做优做强自我,让发展的成果惠及每一位师生,用浑厚的实力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家建设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和省教育厅“稳定规模、创新发展、提升质量、规范管理”的总体要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促发展,以规划作引领,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全力推进学校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高水平建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做改革的模范、创新的典范、管理的示范,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建校五十周年,以卓越的办学业绩回报社会。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14年,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确立,以岗位管理、绩效评价为基础的人事分配制度基本健全,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改革创新实现整体跨越,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综合办学水平达全省同类学校领先水平,校园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郁,平安文明和谐,建成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在社会上具有较大影响力和较高美誉度、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2.具体目标

(1)事业发展目标

——积极开拓生源,学历教育在校生规模保持在6000人左右,其中,五年制高职生4000人左右,年均招生800人;三年中职生2000人左右,年均招生700人;毕业生就业质量高,毕业生就业率在99%以上,对口就业率80%以上。

——生师(专任教师)比稳定在一个比较合理的范围之内。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学位)的比例达到30%以上,其中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学位)达到45%以上;有2-3名教授,副教授比例达到35%,讲师比例达到40%;专业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70%以上,聘请行业企业能工巧匠和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达到25%;培养省内、业界有较高知名度的教学名师1-3名,学院专业带头人6-8名,学院优秀教学团队1-2个。

——创建3-4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5-7个市级品牌、特色专业,建设1-2个省级以上实训基地,建设1-2个省级职业教育技能教学研究基地,建设1-2门院级精品课程,每个高职专业至少建设2门校级精品课程,师生在全国和省市技能大赛中取得突破性成绩,规划期内有1-2名选手参加国家级技能大赛并获奖。

——提高教科研水平,年均申报省级以上课题3-5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篇以上、编写出版教材论著3部以上,广泛开展校本科研,每年实施1-2项产学研开发项目,在省创意论坛、职业教育教育教学、“三创”等论文评比中力争年70%以上教师参赛,20%以上教师获奖。

(2)服务社会目标

——进一步调整专业设置,细化专业方向,打造商贸类、会计类、电子信息类、艺术类等专业群和专业链,为社会培养数量充足、素质优良、适需对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开展社会培训,力争每年培训达5000人次。

——积极与企业联合开展项目研发、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提供来料加工、开展营销策划、进行艺术设计等,突出职教富民的显示度和贡献率。

(3)改革创新目标

——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产业为引领、就业为导向、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动态更新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教材,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基本形成多途径、多形式工学结合的局面,专业建设规范化和教育教学信息化的水平明显提高,“校企一体”改革取得明显进展。

——创新管理模式,建设一支善操作、会落实、能创新的干部队伍,一支素质优良、业精技强、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和育人能力,打造平安校园、书香校园、生态校园、数字校园、文明校园、人文校园。

——完善评价考核机制,基本形成以素质能力评价学生、以教学效果评价教师、以班级管理综合水平评价班主任的校内评价机制,鼓励学生在校获得双证、多证。

——创新办学机制,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与企业建立紧密型的合作关系,形成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研发项目、共同培育技能人才等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每个专业紧密型合作企业不少于5个。加强中外合作,力争国际合作交流项目有新突破。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加以培植,建设校内创业园,完善创业体系,激励师生开拓思维,在校内外积极开展创业体验,力争到2014年全校有80%的学生有创业体验,10%的学生有创业行动,1-3%的学生成为创业者。

(4)基础能力目标

——办学条件达到国家级示范校标准,生均图书和仪器设备总值逐年提高,规范化、信息化、现代化建设水平明显提高。

——继续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除上级财政专项资金外,校财政预算外资金年均投入500万元以上,高起点、高标准、高品味筹建物流实训中心、物联网实训中心,加大汽车服务与维修实训中心建设力度,其他实训中心进一步优化整合完善,提档升级,功能拓展,使其具备教学、培训、实训、职业鉴定、技能大赛和生产等多种功能。力争建成1-2省级职业教育技能教学研究基地。

——建设数字化校园,建成以网络平台、共享型教学资源平台、数字文献中心为重点的功能齐全的校园网和便捷高效的学校电子办公系统;建设学校精品课程网,挂靠在校园网主页下;全面设计更新校园网主页,做到版面新颖,栏目实用,内容丰富,功能完善,切实打造成为宣传学校形象的窗口和名片。

——对校园进行整体规划设计,优化美化校园环境。改建学生餐厅,共二层,4000多平方米,创新设计,精细施工,力争建设成为学校标志性建筑;建设主题性、纪念性、装饰性、功能性雕塑,整修教学楼、学生宿舍楼等楼宇,更换门窗,信息大楼升级改造,楼内走廊两侧墙壁换成玻璃墙;校园道路进行全面整修,规划建设校园主干道,沥青路面,设置道路交通标线;统一制作办公楼、实训楼等场所的楼层分布图;新辟停车场,商务实训楼外墙改造,校门吊顶装饰,安装校园低音音响,改善办公环境,校园绿化进行改造,营造优美的育人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

——紧紧围绕“上善若水”的校训,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学校发展的凝聚力,提高师生的人文和科学素养;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校内古井、老建筑等文物古迹进行保护性发掘;通过科技、文化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构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提升学校的竞争力和品牌效应。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理顺关系,规范行为,形成以绩效考核为基础的基本制度体系框架,提升学校科学化、规范化、特色化管理水平,引导全校师生形成持续改进、不断提升、永续发展的追求卓越状态。

(三)基本原则

1.坚持问题入手,把握关键环节

着力解决学校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不对接、学校吸引力不足等突出问题;解决学校办学基础条件薄弱、干部职工精气神不足、招生困难、学生素质不高、就业对口率较低、社会影响不够等诸多制约学校发展的问题。

2.坚持近期突破,着眼长远发展

规划实施过程中将把总体的规划目标和任务,按照三年的周期,分解到每一年度,每个年度均将依据规划的总体目标和年度目标拟定工作计划,采取措施,落实到位,确保整体规划目标的全面实现,争取三年上一个大台阶,为学校持续健康发展和特色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3.坚持整体规划,务求突出重点

以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健全基础管理制度,创新制度机制和模式,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三、任务及措施

根据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和省教育厅、联合学院总体部署,围绕三年规划目标,结合学校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为实现学校新起点上跨越式发展,要重点落实以下“十项提升任务”,深入推进改革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专业建设提升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更新观念,围绕增强学校吸引力,按照“一体两翼”的专业建设格局,对学校专业建设进行科学谋划,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和专业发展目标。要紧贴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际,按照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相对接的原则,调整专业设置。要以教育部新颁布的专业目录为依据,瞄准企业用人工种和职业岗位要求,对现有专业进行更新改造,形成专业发展的动态调整机制和专业建设的长效机制。专业改造要坚持创品牌创特色和务求实效的原则,认真总结分析目前专业设置和近几年办学实践,充分利用现有校内教学资源与合作企业等社会共享资源,同时要把专业建设与实训基地建设和校企合作结合起来,统筹考虑。要紧贴社会用人导向和用人单位要求,密切联系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根据就业形势积极创办新专业,形成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结构。要正确处理好重点专业与一般专业、传统专业与新兴专业的关系,集中一定财力努力建设几个优势特色专业,形成品牌,尤其是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一定要按照国家示范学校项目建设方案进行建设。学校经费投入、师资配备要依据专业结构科学分配,首先要保证优势特色专业建设需要,其他专业也要根据社会需要进行调整改造,优化设置。

教务处牵头制定学校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二)教学质量提升

质量是核心、是生命。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正确处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关系,正确处理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学习与职业技能训练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切实加强德育工作,按照国家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拓展德育途径,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载体,改进德育工作方法,健全德育育人网络,构建富有我校特色的德育工作体系,形成学校、家长、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德育工作合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和吸引力。重点加强学生文明习惯养成、吃苦耐劳精神、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创造。

认真执行教学管理规范,全面提高教学规范化管理水平,加强制度建设,强化课程管理,严格教学督导检查,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加大专业技能课程的比重,专业技能课程(含顶岗实习)的学时一般要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二。要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采用基础平台加专门化方向的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专业技能课程。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职业岗位要求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

创新教材应用,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辅资料或依托企业开发适应专业教学需要的校本教材。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教材多种介质的立体化融合。要强化实践教学方式的工作过程导向,创设生产服务模拟场景,特别是通过数字仿真、模拟流程、虚拟现实等方式生动直观地展示知识、技术和生产服务岗位。

结合生源素质层次较低的实际,全面总结近几年来的课改成果,继续深化课程改革,着力实施以项目教学、行动导向等教学方法改革,积极采取场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人人都有进步、人人都能成才的教学目标。

在职业生涯教育和职业指导中加强创业教育,突出对学生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要通过案例剖析、知识讲座、企业家现身说法、宣传典型毕业生创业事迹、建立校内创业园等多种方式,增强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要以对口就业、技能比赛、创新比赛、“文明风采”大赛等为抓手,增强学生职业意识,加强学生成才教育,为学生后续成长提供多元化发展方向。

高度重视教学科研工作,充分发挥教科研工作在教学改革工作中的促进作用。积极探索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体系和以绩效为核心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改进考试考核方法和手段,构建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深入推进教学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管理机制。

教务处牵头制定学校加强教学规范化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方案。

德育教研室牵头制定学校加强德育工作的实施方案。

就业创业办公室牵头制定学校促进学生创业工作实施方案。

(三)招生就业提升

未来几年,初中毕业生生源持续下降,招生形势不容乐观,学校竞争日趋激烈。为稳定办学规模,确保生源质量,要做好招生工作的顶层设计,健全招生工作机制,落实校系二级工作目标责任制,充分发挥学校在招生工作上的主导地位和系部主体地位。加强与教育主管部门的联系沟通,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深入中学,加强宣传,切实把招生宣传工作落到实处。同时积极向省外拓展生源基地。

就业是学生学习的直接诉求和最大权利,要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深入调研分析企业人才市场变化需求,积极探索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要与企业建立广泛联系,及时掌握单位用人需求,注重提高就业质量,提高对口就业率。

招生管理办公室牵头制定学校招生工作实施方案,就业创业办公室牵头制定学校加强就业工作实施方案。

(四)教师素质提升

建设示范校,首先要努力建设一支具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师德修养、过硬的基本教学技能、较强的开发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

坚持把师德建设摆在师资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完善师德评价、考核、监督、奖惩制度,形成师德师风建设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引导和激励广大教师树立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优良品质,把个人奋斗融入到学校改革发展之中,努力为学校发展建功立业。

以制度建设为基础,进一步创新队伍建设机制,加快教师补充步伐,着力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要采取多种形式动员专任教师参加继续教育,考取职业技能证书。要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围绕教师专业化成长,一方面要加强教师培训,另一方面要主动联系对口企业,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向专业技术人员学习。要积极聘请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来校作兼职,充实兼职教师队伍。总之,通过采取有力措施,走出去、请进来,真正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技能教学水平。专业教师不仅要有证,更要有动手实践的真本事,成为真正的双师、名师、专家。

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和经费支持力度,继续实施名师计划,促进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着力培养一批优秀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要把抓好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大力实施青蓝工程,制定并落实培养计划,推动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要合理规划专任教师由“合格教师-骨干教师-教学名师”的成长进步过程。

进一步完善教师考评奖励机制,以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和政策机制为抓手,逐步形成培养与培训并举、理论进修和企业实践并重、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创设有利于成长进步、有利培优促尖、有利于优化结构的机制环境。

教育科研处牵头制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实施方案。

(五)校企合作提升

坚持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强力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逐步实现毕业生就业由普工向技工的转变。

健全校企合作机构,按照教育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要求,成立由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学校组成的校企合作机构,协调合作办学共建事宜,各系建立相应的校企合作机构,负责校企合作事项,与企业合作共建校企合作共同体,大力推动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化办学,促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完善校企合作考核细则。从参与专业建设、产学研、订单培养、教师顶岗、专家讲学、学生实习就业及设立奖教金、奖学金等方面落实校企合作,每年定期加以考核,促进校企深度融合。

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联合学院等关于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并结合校企实际制定学生顶岗实习系列管理制度,加强实习期间的师生管理,妥善处理因师生双重身份形成的各方关系。

教务处牵头制定学校深化校企合作实施方案、学校加强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实施方案。

(六)校园文化提升

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全方位育人环境,用古今中外的先进文化引领师生的行为取向和价值追求,要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与专业文化、校园文化有效对接,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和职业精神。要通过举办文化艺术节、才艺展示、“文明风采”比赛、体育运动会等各种活动,展示师生的文明风采和创新精神,使每一名师生都能被理想与信念的追求、知识与文明传承所感染和熏陶,受到鞭策和教育。努力营造出一个既能彰显我校特色,又能体现新时期学校奋发向上、和谐创新、生机勃勃的文化氛围,形成人文化、园林化、特色化的校园环境,构建富有人文精神、人性关怀、人格本位的安全文明和谐校园。

学生处牵头制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七)基础能力提升

着力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大面积推广多媒体辅助教学和模拟仿真教学。要将学校管理纳入信息化建设,建设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校务管理信息发布、共享、管理平台,提高教育、教学、管理、决策和科研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开发、整合数字化资源,为教师、学生方便、快捷地获取优质学习资源、交流信息提供基于互联网的学习平台。

大力做好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以企业生产和服务流程为导向进行设计、规划实训场地和基础设施,要引进企业人员、技术,以及生产和服务项目、配置,对接产业、企业、生产和服务需要的先进设备。要配备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结构合理的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加强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提高使用效益,使基地成为生产性实习实训和学生顶岗实习的重要场所,并能向在校学生、社会人员和同类学校提供职业技能考核鉴定服务。

按计划对现有的教学、办公、生活设施进行改造,提档升级,重新调整校园规划布局,逐年落实绿化美化景区建设,使教学及其他基础办学条件与学校事业发展水平规模相适应,确保到2014年建校50周年时,基础办学条件有根本改观。

总务处牵头制定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

(八)服务能力提升

在当前形势下,“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为徐州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作为职业学校,我们应该大有徐为,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凸显“社会服务”的办学职能,积极参与并融入到徐州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同时,还要面对区域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加强产学研结合,努力把技能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积极为全面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推进教产合作与校企一体合作办学,密切学校与企业的联系,积极为企业开展员工培训、开展技术服务、提供来料加工、开展营销策划、进行艺术设计等,与企业联合开展项目研发、技术攻关。

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合作,积极参与退伍复转军人、农民工转移、下岗失业人员等社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密切与行业的联系与合作,了解行业产业发展需要,参与行业产业创新发展。总之,要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同政府部门和行业企业的对话交流,掌握国家产业发展趋势和方向,广泛寻求合作伙伴,为推动不同层级的交流合作搭建对话协作平台。

加强继续教育工作力度,用足、用好江苏省关于职业学校学生注册入学、专转本等升学政策,引导更多学生向更高层次学历迈进;加强与高校的联系,打通学生升学深造的瓶颈。

加强与欠发达地区职业学校的联系,在学校管理、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教师培训、联合招生、合作培训、实训服务、技能考核等方面开展合作,实现东西联合、优势互补,共同进步。

(九)管理水平提升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学校领导班子要进一步提高科学谋划事业发展的能力,坚持依法、民主、科学治校,同时注重校级领导后备干部的培养。充分调动中层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设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干部队伍。要加强干部培训工作,每年至少安排一次干部的集中培训,提高干部综合素质,增强执行力。实行定岗定责定酬,竞争上岗,完善考核。注重加强中层干部的梯队建设,加大中层后备干部的培养力度,突出青年干部的培养,让德才兼备、年富力强、富有潜质的人才尽快走上领导管理岗位,保证学校事业的持续发展。

大力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围绕提高班主任综合素质和管理服务能力,出台新的班主任工作激励机制,提高班主任岗位的吸引力,着力提高学生服务管理工作水平。

加强共青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共青团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的作用。

加强行政后勤队伍建设,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解决后勤队伍的老化减员问题。

制订和完善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经费管理、资产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制度,逐步建设支撑学校科学管理的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和执行机制,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益,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证,推动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

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尊重教师、关爱教师,加强教师服务管理工作,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确保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强化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和综合治理,消除影响校园安全稳定的不和谐因素。健全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消除影响师生安全的隐患和不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因素,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

党办牵头制定学校进一步加强学校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

办公室牵头修订、完善、编制学校制度汇编。

(十)福利待遇提升

以学校发展为前提,以绩效考核为依据,以激励进取为导向,在国家政策和学校财力允许的条件下,逐步提高教职工待遇,确保教职工收入增长幅度与学校事业发展速度相适宜,使广大教职员工切实分享到学校改革发展的成果,增强教职工的职业满意度和幸福指数。

四、健全保障机制

(一)思想保障

对学校发展规划的酝酿、制定、执行、调整、监督、总结等各个环节,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利用教代会、教职工大会、干部会、座谈会、情况通报会、集中学习等多种形式集思广益,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将学校的办学思想、发展规划内化为教职工的共识,变成教职工自觉的教育、教学、管理和自我发展行为,同心协力,同频共振。全体党员干部要树立大局观念,强化责任意识,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创先争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二)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的学校三年主动发展规划领导小组,成员由校长室和各部门负责人组成;成立各项具体方案实施工作小组,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各项具体方案要切实具有可操作性,列出建设内容,明确成功标志,排出时间节点,严格序时推进;建立目标责任制,根据本规划的发展目标和建设内容,分解工作任务,把各自承担和参与的任务落实到具体部门,责任到人,并把目标责任完成情况作为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实施规划的全程管理,成立由党委书记为组长的三年主动发展规划工作监督小组,成员由各党支部书记组成,全过程监控、指导和考核规划的实施,及时反馈信息,确保高质量完成三年主动发展规划。

(三)制度保障

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健全校内议事决策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对本规划适时修订、调整、完善和提高,并对实施过程进行调控和改进;建立每年一次的学校规划实施情况自主评估机制,并严格进行中期检查、期满考核验收,重点考评目标、任务和重大项目的完成情况和实际效果,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提高规划实施效益,以确保学校能按照规划的目标和原则有序推进、落实到位。

(四)后勤保障

科学合理高效地配置有限的学校资源,多渠道开辟资金来源渠道,提高教育物资、办学经费的使用效率,为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和资金支持。加强行政后勤管理人员的教育管理,提高行政后勤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为学校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保障。

2012年1月12日

 

版权所有©江苏省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    备案号:苏ICP备2022006121号